Tuesday, May 25, 2010

以身作則

上星期,帶女兒到伊利沙伯體育館參加活動,女兒跟大隊一起,我則在觀眾席的通道上和朋友閒談,言談間我用手指指在體育館另一面的太太和女兒,讓友人知道她們在那裡。突然有一個男人走過來。

他跟我說:「先生,你好無公德心。」
沒有公德心?我做了什麼?
他繼續說:「你知唔知道我頭先係到錄影,你伸隻手出黎,阻著我錄影!」
我說:「對不起,我看不到你在錄影。」
心想自己只是在通道上,他則在通道向上數三行的觀眾席上,和其他人一樣坐在觀眾席上,我根本看不到他在錄影,他說我伸手剛好入了他鏡頭內,但應不會佔很大部份。我見他這麼不滿,究竟我阻了錄影多少呢?很想知道自己怎樣阻了他,所以我便對他說:「我可唔可以睇下究竟我隻手怎樣阻著你錄影?」
他便氣急敗壞的說:「好,如果我真係錄到你隻手咁點先?一世無運行!」
我打了個突,看他也應是帶子女來參觀活動,我很難理解就算我是影響了他錄影一條短片,是一件事嚴重到要去詛咒一個陌生人一世?
對這位家長,我想我都沒有什麼可以跟他再討論,所以我說:「先生,如果你講野去到咁盡,我諗我同你無乜好講。」

一件小事,竟然發展到最後要詛咒別人,我希望香港家長的質素,不會是和這位家長差不多吧。家長處理事件的做法,孩子在身邊便是細心的去學,當子女又遇到差不多的情況時,子女便會用上父母所做的方法來處理。我想,這位家長的表現,便是在教導他的子女,別人做了對自己差的事,不理別人是否無心之失,亦不會原諒,當時亦不會自己立即去補救,總之就是別人的錯,走上去數人家不是,把自己的觀點推在別人身上,自己的處理手法一點也沒有問題。

如果有這樣的家長,我想他的子女也會是對身邊的事看不過眼,問題是在別人身上,難怪現今社會上有些年青人,只會想到自己生不逄時,自己找不到工作,是社會的錯,但是他們從來沒有去檢討自己是否有改善的地方,只是在要求別人去改,去對自己好,心態和那位家長不是差不多嗎?

最後,希望有這種心態的家長,只是個別例子,而不是社會的大多數。

Friday, May 21, 2010

欺負

曾經有一位太太跟我說,她的女兒升小學之後不開心,究其原因,原來她女兒在學校裡被其他同學欺負,所以對上學反感,不想回校上課,情緒也低落。跟著再探討下去,原來她女兒由小到大都是由她親身照顧,在女兒面前從來都沒有說過一些粗魯一點的說話,所以當她女兒升到小學時,其他同學的一點冷言冷語,甚至戲言,她女兒也招架不來,同學們可能見這個同學很易欺負,便更加把她當為戲弄對象。

這件事給我的啟發是,孩子得在大人的保護下成長,才會有安全感,才會有自信,但是完完全全的只在父母的身邊成長,和外間的人接觸得少,又沒有兄弟姊妹,父母又對孩子很好,孩子便會以為他身邊的人也是和他父母一樣對他那麼好。結果是,當他面對一些他首次遇到的相處模式,尤其不是善意的,孩子便不懂得應付。

我不是說父母便不要對孩子好,要讓孩子去面對一些他們在外面才遇到的對待,我想父母應該要做的是,多讓孩子自己去處理他們和其他小朋友的事,例如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的時候,孩子的玩具給其他小朋友搶去了,又或孩子和其他孩子爭玩具,父母大都會走上去調停,為孩子取回公道,但是久而久之,孩子便會養成一面對問題,一遇到和別人的相處問題,他們便會期望父母即時來為他們解決,如果父母不在,他們便只會退縮。所以,當父母看到一大群小朋友在遊玩的時候有爭吵,不必一下子便走上去幫忙,只要孩子們不是打架,便讓他們自己去處理吧,父母可以抱觀望態度,留意事態會否變成打架,自己的子女會否受傷害,如果不會,便由孩子們自行解決了。過後,父母可以和子女分析孩子們處理的方法,如果子女做得好,父母也可以嘉許他們,說他們處理人際關係恰當和成熟,令他們在處理人際關係上,可以更有信心。

孩子要學懂處理自己面對的事,父母在安全情況下,應給孩子學習的機會,不論他們的做法是好是壞,也是一次經驗,一次學習的機會。


Wednesday, May 5, 2010

兒童的感覺

孩子雖然對一些抽象的概念不太理解,但由嬰兒開始,他們的感覺系統已完全發展,所以他們會覺得冷熱、飽餓、累和充滿精力;可惜,眼見很多家長,卻不信任自己孩子的感覺,強加自己的主觀準則在孩子身上,令孩子得不到正常的發展。

就感覺來說,大人(尤以父母、老人家為主)會用自身的感覺或推測結果,來為孩子決定,最明顯的便是飽餓。大人會觀察孩子的食量,我便記得以前我女兒還是以奶為主糧時,我們是會記下每一餐吃了多少安奶,如果吃少了,便會覺得孩子定是有某些問題,簡單的可能是吃奶多了,熱氣,要吃開奶茶,甚至用開奶茶來開奶粉給女兒飲,那時我心在想,開奶茶是什麼成分,為什麼可以用來開不同成分的奶粉?但是聽到每個家長都是這樣,也沒有深思,現在想來,也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應該多詢問醫生的意見,又或請一位陪產員來問,因為他們接受過培訓,所以應該可信性比較高。

那時,如果女兒吃不完預定的份量,老人家的教法是敲奶樽弄醒女兒,令她繼續吃下去,直至吃完為止,為此,吃一次奶便是一個小時,而每餐奶相隔兩小時,所以放下女兒不久,便又再抱起女兒又餵了,心想,是這樣嗎?那時因為心只想,跟著老人家的做法應該沒有錯,他們剛剛還為其他家長照顧過初生嬰兒;後來,思前想後,才明白,這做法源自大人對嬰孩自身感覺的不信任,大人覺得應該要吃那麼多,便要吃那麼多,這個信念到再大一點,開始進食流質食物,再到固體食物,大人都覺得,一定要吃到之前那麼多,再者,孩子在某些情況下,是可以多吃的,例如餵食,例如看電視,例如吃得久些,所以大人期望孩子吃到自己心目中的份量,便出現了很多本末倒置的情況,例如是否自助專心去吃不重要,最重要吃完所有東西,學習自己拿餐具來吃不重要,餵食可以吃完所有和沒有弄污枱面較重要。短期的問題是,孩子不能自助進餐,自顧能力低,更進一步是,當他們表示已吃飽,大人卻覺得份量不足,嬰孩開始時還會抗拒,但當他們發現抗拒是沒用,吃完反而有著數,他們便開始不信任自己的感覺。

同樣,孩子是否穿得過多過少,也是由大人決定。看到很多大人,一進入某個地方,是熱了是冷了,不問孩子,便自行為孩子解衣或添衣,孩子抗拒,大人又會以各種方法,威迫利誘的去令孩子接受,孩子既不再理會自身的感受,又以有著數為是否接受為準則,其實百害而無一利。我自己的做法是,如果我覺要解衣或添衣,我會問一問女兒是否需要解衣或添衣,如果她要做,我便會為她做,否則,我會提她自己要留意溫度,有需要時出聲找我為她解衣或添衣,但是如果她做不到,我便要為她作決定;這樣,女兒便會自己去留意自己的情況,有需要時便找我;到她真的來找我幫手,我便會跟著告訴她,她又長大了,可以為自己決定是否解衣或添衣,女兒聽到,自信心又大點,又覺得自己真的長大了。

大人不信任孩子的感覺,短期影響只是在那一件事上出現,而孩子則失去對自己的信心;這種心態開始於生活上,慢慢便發生在其他方面,例如對事物的看法,做事的決定,孩子習慣大人幫他們去做決定,反正自己做決定也不得要領,所以之後對身邊事,不聞不問,有事,便想著找大人幫手。可想而知,現在很多大學畢業之後的年青人,都還是抱著父母為自己打算的心態,再到結婚,置業,生兒育女等人生大事,都還是要父母操心,要父母出力。到那時,父母會覺得為什麼自己的孩子這樣沒出息,但是父母卻不會想到,原來自己的子女由孩子到長大後,每件事他們都為子女操心,為子女決定,從來沒有想過讓子女學習獨立,讓子女去學習分析,學習為自己做決定。

另一個可能的現象是,大人以自己的觀點,強加在孩子身上,而很多時都美其名是為孩子著想,是愛他們,孩子便會想,愛一個人,原來便是用自己的觀點角度,為所愛的人思考、作決定,跟著加之於所愛的人身上,被愛者接受則可,否則,便會覺得被愛者不接受自己的關心和愛,產生不快,亦破壞了關係。大人和孩子的年紀也會成長,到某一天,大人和孩子都有自己的生活,有其獨特的經驗和想法,但是如果兩者都還是以這種模式去「愛」對方,結果會是不能再維持兩者之間的關係。所以這種做法最大的問題是,大人不信任和尊重孩子(或別人)有能力去感覺,有能力去自己做決定。

操心是大人,最終受害的,可能卻是子女一生。

怱然單親

女兒每個星期,都會上同一個興趣班,到達這興趣班中心時,女兒的一位男同學多已經到達,他住得很遠,在同區讀全日班,平日他放學後他母親便駕私家車帶他到中心去,所以比我們還早到達,他丈夫有時也會一同陪孩子去到中心,但不多言,多是站在一旁守候;當我們到達後,小孩子便在課室內玩,吃茶點,有時我都會跟這位母親閒談一會,直到開始上堂為止。上課期間,家長多離開中心到外面逛逛,在差不多放學時,所有家長又回到中心去接放學。

昨天,女兒如常去到中心準備上興趣班,亦見到那位男同學已經到達,站在旁邊的是他父親,因為每次都是由母親帶來,父親只是間中才到,所以便問那位男同學,他母親在那裡,為什麼沒有來?那男同學平靜地應道:母親死了。我心想這孩子也許是說笑,上星期才在這個興趣班見過他母親,很健康,很開朗,怎會一個星期之間,便過了身。這時,站在那男孩身邊的父親,很認真鄭重的說,真的死了。再向那父親交談,他說是上星期早上起床時,便發現她過了身,現在還未確定死因。這父親之後和興趣班的老師代待,說孩子的母親真的是過了身,如果孩子這樣說,不要以為孩子說謊,再到中心辦公室,把原來用母親手機作聯絡的電話,改為自己的手機。

我覺得很愕然,一個表面看來那麼健康的人,怎會一下子便過身了。看到孩子還是如常的在玩玩具,卻怱然變成了單親,也不知那孩子是否明白是怎樣的一回事。在我心中,我便覺得,可以自己陪伴著子女成長,是人生中多麼寶貴的經歷;有多寶貴?從整個人生來說,所有名利都可以在那個時候去爭取、努力,但是孩子成長的時間,卻不會停下來等人;放棄長時間的工作,也許是錯失了工作上的機會,和賺到更多的錢,但是換來的卻是和子女一生的關係,到老時,回頭一看,子女跟自己如同陌路,又或子女不能獨立,長久依賴自己,又或遇人不淑,身染惡習,父母雖身處豪華巨宅,又有何意思呢?

室雅何需大,只要家中整整齊齊,有說有笑,互相關心尊重,已是一生中最大的祝福。父母既然把子女帶到這世界來,如不好好的教導他們,讓他們將來可以成為頂天立地,有能力去自立,父母便真的是不負責任了。和子女相處,教導他們的時間不多,沒有其他人可以代勞,沒有比自己去做回報更大。有機會去做的,就要心存感恩,珍惜機會。另外,如果父母有什麼偉大的想法,去教導自己的子女,如果自己的身體不好,甚至離開了世間,又如何去實得,也控制不了子女會在怎麼樣的環境中成長,所以,作為好父母,除了要多充實自己,學做好父母,還得好好照顧自己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