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December 31, 2010

「唔洗驚。。。」

前天女兒參加完日營之後,和友人的傭工一同在校巴站等校巴回來。友人的女兒下車後,傭工便遞上茶點,之後,女兒也都下車,女兒見到友人的女兒在吃茶點,便問我可否吃茶點,我便跟女兒說,我們現在回家去,不要在街上吃了,回到家中洗完手才吃吧。女兒便不太開心,但也只好跟我回家去。在途中,友人的傭工見到我女兒不開心,便拿出很多茶點糖果給女兒,女兒很乖,她問過我才取,但我跟女兒說,家中還有很多很多茶點糖果,不拿了,友人的傭工見我不準女兒拿,更繼續勸我女兒拿糖果,最後更說:「唔洗驚爸爸,拿去吧。」我便立即跟友人的傭工說,怎可以跟我女兒說這些話?友人的傭工也知道說錯話,連說對不起。之後,我再見到這個傭工,她也不敢再向我女兒提供糖果茶點了。

其實這傭工的做法,問題已不在是否拿糖果,而是為什麼她可以勸一個小朋友不用去理會她父母,跟著還可以拿到糖果作獎勵呢?我心想,如果長時間給這位傭工來照顧小朋友,不知會把小朋友教成怎樣的品行呢?

有時真的怕其他人給女兒糖果小食,因為如果教女兒凡有人給她糖果都要,女兒可能會對其他人有期望會給她糖果,但是教女兒任何人給都不要,她自己不開心,有時也真的做不到,例如她獨自上學去或參加興趣班遇到其他人,如果有些人給便要,有些人給便不要,這又如何去教她那些人可以,那些人不可以呢?又是另一個問題。有時會想,為什麼很多大人(尤其是沒有教養過小朋友的大人),都不問准小朋友的家長,才決定是否給小朋友糖果呢?不要見到小朋友拿著糖果開開心心,有時為了止哭,便覺得沒有問題,因為問題他們是看不到,都是由父母來承擔和處理。

對於前天這件事,勸我女拿糖果的是位傭工,我可以阻止她給我女兒糖果,但是如果是其他人呢?例如親人或長輩呢?這便變成了一個很難解決的問題,家長要考慮是那些親人,家長和親人之間的關係和互動,會否影響家長和那親人,甚至父母之間的關係和感情,當涉及成人之間的問題,便不再是小朋友的問題,但影響可能更深遠。至於怎樣去解決,便要小心去處理,但最重要的是,怎樣也不要影響父母之間的關係和感情。

可能其他人覺得父母太過小心眼,但是小朋友的價值觀和態度,便是在不斷出現在孩子身邊的小事,觀察大人的處事方法中學到。

Saturday, December 11, 2010

一命二運三風水

小時候,父親已對我說過這兩句說話:「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相信是傳統智慧,但父親沒有多說,也許是因為讀書之前還有四項,如果多說,可能反而令年少的我以為讀書並不重要,所以父親並沒有多講解下去,自己當時也會覺得很迷信,又有點宿命論的感覺,所以之後也沒有多想了。自從女兒出生之後,對人生,對世事都想得深入了,人也許更成熟,近日想起了這句說話,對人生和教導女兒有更深的理解。

從前一想到「命」,便想到外國的俗語「含著金匙出世」,和很多人戲言想有個富翁作父。但近日心想,「命」,不就是一個小生命來到世界時所處的處境以及和其他人的關系?對於一個小生命的成長和一生而言,這些處境人脈,除了家境之外,我想也包括了父母是怎樣的人,對人生有什麼看法和有什麼閱歷,父母是否懂得教養子女,父母之間的關系,姻親兩家之間的互動關系;另外,在現今父母皆職的情況下,孩子由那位老人家來照顧,影響也很大,父母長者,這些人脈,孩子出生前早成定局,根本是改不了,而這些早成定局的人脈,我想也可以理解為對一個孩子所謂的「命」了。

跟不少父母談過教養問題時,其中一個常見的問題,便是父母其中一人,覺得有照顧自己子女的其中一位親人,尤其是另一半,又或是其中一位父母的上一代,不懂得教養子女,情況形同對抗,想跟他享討論如何教養,卻又不肯接受改變,想不讓這位親人來照顧,但又不能,例如倒不能因為另一半不懂教養而跟他離婚,令子女頓成單親,對子女來說,這影響比有一個不懂教養的父或母更甚;所以我會對遇上這問題的父母說,這問題出現旱於子女出生,是先天的問題,是「整定的」,改不了,只能盡力補救,令對子女的影響減至最小。

至於「運」,我則理解為子女出生後的際遇,而不一定是字面所聯想到的「運氣」;另一方面,相對於「命」,「運」則是有關於後天的培養,習慣的建立,和三字經中首四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當中的「習」相似,是習慣和教導,是有關後天培養的。所以對孩子而言,就算先天不足或有問題,如果有決心的話,父母也可以想辦法去改善吧。所以我便會想到,如果父母可以努力去學習如何教養子女,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給予子女更好的教導和培養。

「風水」一詞,一般理解為玄學上的風水,為迷信之人以風水催財催運,不靠自身努力,但求不勞而獲。但我心想,風水不就是孩子成長的環境嗎?古有「孟毋三遷」,為的不就是為了有良好的環境讓孟子成長,在現代,環境便是居住環境,學校,朋輩等等,這些都會在子女不同的階段對子女有很大的影響。如果孟子命中沒有這樣懂得教養子女的母親,沒有這個際遇可以搬家,孟子也不可能有這樣的環境成長,最終成為偉人,由此看來,首句詩果真無誤。

第二句詩開始為「積陰德」,或曰「積功德」。陰德似乎有關於宗教上的捐獻,尤其是為做錯的事以金錢或物質補救。但我從宏觀去看,不一定是要先有錯失才去積善,平常時候也可以行善,另外,如果說是積德,便一定不會是說謊或不道德的事,因爲如果一個人做了不應做的事,如說謊,便很大機會是從別人身上,得到一些原本得不到的東西,反而是缺德;所以如果說一個人每天都是在積功德,其實這個人是正直誠實的,而且會顧念別人的,為人善良和肯幫助別人的人,其實,便是要品德性格好。這是在「讀書」之前,而「讀書」則明顯地是代表知識學問,可見對一個人而言,品德比學問更重要。

由以上看來,中國的傳統思想,其實真的有其智慧在內,人要隨著年紀長大,多加思想,才能真的參透和領悟其中的道理。

注:在網上去找,找到一首較完整的詩:「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功德五讀書,六名七相八敬神,九交貴人十養生。」整首詩包括了人生最重要的十項元素,其實也可以從非迷信宿命去理解,可謂受用一生。

Friday, November 19, 2010

來回兩極間

記得以前看金庸的神鵰俠侣,當楊過斷手後得玄鐵劍,苦練時舞劍時由很響到很靜,再練到很響,之後又回到靜,響與靜之間來回數次,最後終於練到收放自如,可響可靜了。這些年來照顧和教導女兒的經驗,令我反省很多做人的道理,亦令我有點像楊過練玄鐵劍的感覺。

照顧女兒,對於作為家長的新手,開始時都是很緊張,怕做得不好,過了一段時間,開始又覺得不用太緊張,開始放鬆下來,到覺得太鬆時,又開始再緊過,如是者來回鬆緊數次,終於知道如適當的程度在那裡。所以我的領受是,家長對於自己某一名子女,如何對待教導,都必須經過不斷的嘗試,甚至錯誤之後,從觀察得知做法是否正確,程度是否適合,過程中如有過來人,可參考其意見,尤其是思考方法和理據,看看是否適合在自己子女身上,那會快一點找到適當的做法和程度,千萬不要不加思索便照做,每個孩子也不同,可能會適得其反。

對於孩子,他們做人的準則,也是由觀察中學如何去做,再在無數嘗試中體會出程度來。一個孩子如果某一方面是到了極點,例如是極度自大,或是極度自卑,兩者皆有問題,又例如是極自信或極無自信,同樣也是問題,身為家長,也許最重要要做的事,便是在子女的身邊去觀察和提點,當見到子女走向某一極點,便要以適當的方法提醒子女,子女可能又會向另一極點走去,家長又得拉著子女, 以免過度,至於子女最適宜到那一點,便要看家長自己的人生經驗,和子女本身的性格了。所以,孩子做人的準則和價值觀,便也都是在兩個極端間來回,直到孩子找到或學到某一個準則為止。

既然家長的任務是去留意子女成長的過程,在適當時候提出指導,所以家長得盡量留在子女身邊,多留意自己子女,更要客觀細心分析,給與子女正面的鼓勵和意見。

Sunday, October 17, 2010

信任自己的孩子

大厦附近有一個水池,水池邊有兩級梯級,才到平地。有天回家經過這個水池時,看到有一個父親,帶著兩個兒子在池邊玩,看這兩個兒子的行為表現,一個大概三歲,一個行路還是搖搖晃晃的,應該只是一歲左右。突然間,那大兒子下了梯級,跑開了,那父親看到,便留了小兒在水池邊的梯級上;也許小兒看到父親和哥哥都行開了,也想跟著去,所以他便嘗試下這兩級梯級。對於這個一歲左右的嬰兒,梯級的高度已近嬰兒的大脾,那一級梯級,便等同大人站在椅上一樣。對大人來說,可以在椅上跳下來,但那裡沒有扶手,對於這個嬰兒,我想他只要一踏出腳,便會從這級梯級上跌下來。那時,我見到這情況,正想跑過去捉著或扶著這個嬰兒。就在這時候,我見到這個嬰兒做了一個動作,令我很感動,很大反省。

那個嬰兒轉一轉身九十度,由面向梯級轉為面向側面,側身而立,蹲下來,手按著地(梯級面),跟著放下一隻腳到梯級下先踏到地,之後,轉一轉身,也放下另一隻腳下來,再站起來,就這樣,那嬰兒便落了一級梯級。就這個時候,那父親也捉到了跑開的大兒子回來,也許他也不知道,他的小兒子剛剛經歷了這一件考驗,而且獨自完成,沒有向任何人提出要求幫助,靠著他自己想出來的方法(也許從大人角度,他們不會覺得這是一個好方法),做到了他想做的事。

這件事最令我感動的地方是,現在很多的孩子,都是由大人圍著成長,沒有以前孩子有空便會和鄰居的孩子一同走到街上去玩,在沒有大人的環境下,學習面對問題,學習和別人相處;當大人看到孩子面對問題,首先便會先為孩子思考孩子是否能解決問題,如果不可以,他們便會明言孩子不應該做,例如會有危險,又或大人在孩子未有思考過問題時,便會先把做法教導孩子,孩子不用思考,見大人教的方法可行,便不加思索的接受,久而久之,當孩子面對問題時,他們首先不會去想怎樣去解決,他們為免想出來的方法給大人批評,倒不如一開始便問大人可以怎樣做,如果大人說不可做,有危險,孩子也不會去做,結果是,大人奪去了孩子學習的機會。到孩子入學學習時,孩子對做功課也可能有他們的想法和做法,大人一聽到孩子的做法時,可能便會首先告訴孩子這方法不可行,有問題,或解決不了事情,又或是會用更多的時間,如此,大人便會堅持要孩子跟從自己的做法去做,也不容許孩子去試他們想到的方法,最後的結果是,孩子不再思考,不能從錯誤中學習,只想到跟從大人的意見。

到了孩子進入青春期時,也許是升中一左右,也許他們便開始思考自己,想獨立,而其中一件會做的事,便開始想去為自己決定。如果身邊的大人還是用教導的方法,去教導和決定孩子的做法,孩子為了想證明自己成長了,便反而不去接受大人的意見,獨斷獨行,在大人眼裡,這便是反叛了,為了要孩子跟從大人的意見,大人必會加大壓力和語氣之上,結果是破壞了親子關係,孩子可能又因要證明自己的成長,和可以為自己決定,選擇了一條不明智的路。

我想,孩子的成長,要讓他們信任自己的感覺,信任自己的思考,大人在旁是去告訴他們要考慮的東西,當資料充足時,孩子定會自己想到好的方法,如想出來的方法不是最好,甚至有問題,孩子也可以從錯誤中學習,他們對這個錯誤的理解,定比大人一開始說出來深刻得多。除了某個做法是會對任何人產生危險,或有很大的後果,我覺得是應該給予孩子時間去思考和去試。孩子這一生,總有日要獨自為自己去做決定,總不能永遠期望身邊有人可以詢問。

有時,大人要學的,便是放手,讓孩子接觸這世界,去發掘問題的答案,他們最後會建立到對自己的自信,認識自己的能力,面對將來。

Sunday, August 22, 2010

分享?難為了孩子!

相信很多父母都曾經試過帶子女去到某些場合,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子女在玩玩具時,有其他小朋友想玩,跟著父母便著子女要和其他小朋友分享,又或子女有些糖果,遇到其他小朋友,父母著子女請其他小朋友吃。結果是,子女不肯和其他小朋友分享,父母的做法多是勸子女去分享,如果不成功,便繼續威迫利誘,再最後,父母或會罵子女不乖,強行要子女和其他人分享。

我想,當孩子還小的時候,孩子會當所有他們拿到的東西,都當是他們的,所以他們不肯和別人分享,如果要他們去和別人分享,也許不能一開始便可以做到。如果他們是首次去到playgroup,他們見到很多玩具,他們未必會明白那些玩具是公用的,不是個別小孩子的玩具,所以孩子不應獨玩;如果當孩子在玩玩具,有其他小朋友想拿來玩,我想家長可以試試勸子女和其他人分享,如果孩子不肯,尤其是首次和其他小朋友一同玩,我想不必強行要子女和其他小朋友分享,父母的做法也許便是跟其他小朋友說,自己的子女現在在玩這個玩具,還未玩完,玩完之後便可以讓其他小朋友玩,跟著家長還得要跟進,其他小朋友也許便會拿其他玩具在玩,自己的子女不久便會看到別人有不同的玩具,基於小朋友的好奇心,自己的子女也許便想要拿其他小朋友的玩具來玩,這時,家長便可以輕鬆的和子女說,現在其他小朋友在玩他們自己的玩具,如果他們也不懂分享,自己的子女便要等其他小朋友玩完那玩具才能玩,跟著告訴自己的子女,那裡的玩具是大家的,建議子女要分享,這樣,大家都可以多玩不同的玩具,讓子女明白分享,是對每個一同玩的小朋友都是一件好事,亦不用爭吵搶玩具。

另外,就算玩具是子女自己的,如果有小朋友走來問他們借來玩,我想子女覺得是自己的,也不想給其他人玩,同樣,父母其實也不必一開始便要求自己子女要拿出來和其他小朋友分享,因為短時間內,他們是不會明白為什麼要和別人分享,所以也不要強迫自己子女拿出來借給別人;過了一會,也許自己子女便會見到其他小朋友走在一起玩,而自己則坐在一邊自己玩,這時,父母便可以走到子女身邊,問子女為什麼不去和其他小朋友玩,等他們自己想,引領他們想到,原來因為自己不懂得和別人分享,只想到自己有玩具玩,沒有想到其他小朋友也想玩,也許,其他小朋友是較喜歡和會關心到別人感受的小朋友玩吧。

但有一點,家長得注意是,要子女學懂分享,首先千萬不要只是因為想到子女將要參加學校面試,而有學校的面試是讓一群小朋友在一起,老師便去看他們和其他人相處是怎樣,也會否和別人分享當中的玩具,也許懂得和其他小朋友相處以及和其他小朋友分享玩具的,較有機會給取錄;如果家長太在意面試,甚至是在口頭這樣跟子女說,要學懂分享,否則沒有學校取錄,子女便只會想到分享只是因為要考入學校,其他時間則不用了。

家長宜教導子女,如果他們當其他小朋友是朋友,朋友是願意和其他朋友分享自己的玩具的,小心給子女一個感覺,子女之所以有朋友,是因為有玩具可和別人分享,如果這個思想根深蒂固的留在小朋友心中,他們定會以為在任何時候,都要做「闊佬」,否則便沒有朋友,又或自己不再有什麼可以和別人分享時,別人便不會當自己是朋友了,不再受歡迎了;這樣的心態會令子女很在意別人怎樣看自己,將來長大了,亦可能因為他們會為求力保自己能夠和別人分享的能力,做出一些不智的行為。所以,因為是朋友,所以會分享;而不是因為會分享,所以是朋友。

我記得看過翁靜晶所寫的書,名為「親子時刻」。她在書中說過,她沒有教導大女兒要和別人分享,所以她大女兒不懂得如何和別人分享,她看到有問題,到她的小女兒時,她便很在意教小女兒要和別人分享,結果是她小女兒什麼都拿去和別人分享,又變得好像是個問題了。可以看到,家長是要小心的觀察子女的成長,根據自己的閱歷,教導子女去掌握適當的分享。因為孩子每個都是不同,所以家長的教法也得因應孩子的個性而有所不同了。

Friday, August 20, 2010

好食食多些,唔好食食飽些

這句說話是我在某一次參加旅行團時,每次進餐後上旅遊巴士之後,導遊說她不會問旅客好不好吃,她只說:「好食食多些,唔好食食飽些」。我覺得其實很有意思,口味人人不同,去旅行根本不能期望餐餐都合自己口味,但進餐的基本原因是要飽肚,所以,不論是否好吃,也至少要吃飽吧,所以我每次外遊,也會餐餐吃飽,讓自己有體力繼續旅遊下去。

剛剛和家人外遊,期間差不多每次進餐,我都跟女兒說這句說話。原因是女兒很多時對於從未見過的菜色不肯去嘗試,試了一口,又說不喜歡吃,一臉委屈,停了下來。相信很多父母的做法是,另外再點另一些菜給子女,又或以帶來的食物,如餅或即食麵,來給子女吃,取代進餐,更明白有家庭還出錢讓傭工一同去,讓傭工像在家般招呼子女進餐。我沒有迫她去吃太多,很多時我都會說,就算不好吃,也要試一口,至少將來跟別人說不好吃,也知道是怎樣不好吃,所以女兒也會吃一點,餘下的,便多是由我來吃(所以越來越肥);幸好白飯還是會吃的,至少可以吃飯吃飽,我的想法是,旅行只是數日,只要吃飽便可,營養不營養等問題,不會幾日內便會出問題,這是回家後才恒常要處理的事。

有感現在的小朋友所處的環境真的很好,甚至可以說是太好,所以他們可以很輕鬆說不喜歡,唔鍾意,大人某個程度上都會幫小朋友選擇他們可以接受的事物;有說要不要給他們一個很差的環境,讓孩子去感受一下差的環境是怎樣;我自己的想法是,要還子女知道他們比世界上很多人幸褔,但不必一定要他們每天都要經歷這樣的環境,因為我想阻力會很大,另外,他們也不會真的感受多少。最簡單的是,如果父母想子女感受到怎樣是餓,如果吃飯食得不專心,吃得少,有多少父母可以忍心他們不吃捱餓到下一餐呢?不要說是一段長時間這樣做,可能一餐也不能接受,到子女在下一餐之前肚餓,有多少父母可以忍心不給子女一點茶點呢?

子女的飲食問題,也許是眾多父母在子女學前最大的問題。食,本是動物的本性;餓,就一定會找東西吃。在現今的香港,大部份家庭的子女,都有很多選擇,所以他們是怎樣也不會明白為何要珍惜食物,口味不合,孩子便說不想吃,父母以珍惜食物、世上有很多人捱餓等原因,也許也不能推動他們去吃一些他們不想吃的東西。對於現在的孩子,我想不能施壓要他們去吃,可能他們對食物口味的反應真的很大,如果父母真的要強制他們去吃,也許只會令他們更不想吃,更不想去吃他們未吃過的東西。反而,如果父母在子女面前,吃這些新的食物,露出一臉喜悅和欣賞,又或如果預知將會有新的東西給子女吃,可以預先不斷在他們面前說自己是多期望吃這食物,孩子聽到之後,他們也許會對這食物有所期望,會較願意去試。現在的孩子,是受軟不受硬的了。

對於女兒,最後心想,可能她還少,口味可以接受的範圍還是少,強迫她去接受新口味,可能是強人所難,所以我沒有強迫,小心留意她的發展,慢慢讓她明白世上有不同的口味,慢慢去接受新的口味,令她想到去到一個新地點,也應去嘗試新食物、新口味,這也是生活體驗的一部份。

Wednesday, August 11, 2010

今天的保留 明日的遺憾

在現代化的香港,生活水準高,但對大部份家庭來說,代價便是要兩親外出工作。如果有子女的,也都要找幫手來照顧子女,例如傭工和老人家,六七十年代找鄰居暫為照顧的情況,也不會出現在現今鄰居互不相職的香港了。為了經濟原因而兩親外出工作,無可厚非,但是在這個現代化的城市,便一定要向提高生活水準的方向無止境的走上去,放棄了不可追回取代的親子時光嗎?

帶女兒去不同的興趣班,也都會看到很多孩子是由傭工帶去的,孩子進入課室後,傭工們便圍著傾談,下課時便各自帶孩子回家去,孩子上課的情況是怎樣,傭工不清楚,更遑論沒有出現的父母,他們更不清楚;孩子們參加這些興趣班,便好像大人去上班一樣,按章辦事,不知回到家中,還有否時間和父母分享在興趣班所學的東西呢?有時在興趣班外,久不久便會見到一個場面,便是由傭工帶來的孩子,在下課時,傭工跟小主人說:「你看,邊個黎左?」小孩子看一看,原來是自己母親,便大叫媽咪,飛跑上前去抱著媽咪,可見,孩子是多重視和父母相處的時間。反之,我亦遇過為孩子放棄高薪厚職的母親,去親自接送子女去參加興趣班,下課時和導師談論子女上課時的情況。當然,條件是母親的另一半可以負擔得起家庭的經濟開支。

有些夫妻婚後,決定不生子女,閒時養寵物為樂,有些則自覺沒有時間,沒有能力教養好子女,又或覺得香港的環境不宜子女成長,決定不生子女,無論如何,也是負責任的。對於沒有時間、能力或心理準備的父母,只為續後而生子女,某個程度上是不負責任的,尤其是對於子女而言。如果子女出生之後,父母的生活卻一點也沒有改變,可能表示父母沒有真的為子女付出什麼。子女的成長,最重要是父母相伴,而不是一個物質富足的環境,養育子女可平可貴,沒有必要和其他人比較,所以我會建議,與其子女在一個沒有親子時間的環境裡成長,不如犧牲一點生活水準,由父母陪著子女成長。將來,父母必見分別。

Tuesday, August 3, 2010

厲聲的責罵

今天照顧女兒洗澡,女兒用花灑射水入口玩,我著她不要並解釋是因為水由口流出會弄污身體,她停了一會,又再次這樣做,我再次著她不要,她又停了一會,又再次做。之後,我也忍不著怒氣,厲聲叫停了女兒,女兒便跟著應聲哭了出來。我見女兒停了,我沒有繼續罵她,自己便離開了浴室,到我平靜了一點,我回浴室著女兒抹身出來,我又離開了浴室了。

之後,我跟女兒談這件事,問女兒為什麼在我兩次建議她不要那樣玩之後,她仍然繼續,她解釋說她聽了我建議之後,她已改了她射水入口的方法,我便跟她說由口中流出的水還是會弄污身體的。跟著我再問女兒當她聽到我厲聲責罵之後,她的感覺是什麼,她說她覺得我不愛她。跟著我便解釋我在任何時間和情況下都同樣愛她,只是當我覺得她不乖的時候,我便會罵備她,而父母的責任便是教導子女何為對與錯,如果我在她做得不對時不出聲,那我便是一個失職的父親。跟著我也跟女兒說,那是女兒出生之後,我第二次這樣厲聲罵她。我用了很長時間去跟女兒說這件事,亦要用很多時間來修補這件事給女兒印象,雖然厲聲責罵可能即時有效有反應,但是修補卻需時。

這件事給我的啟發是,小朋友的理解和大人的是不一樣的,大人對他們所作出的建議,他們未必可以立即明白,如果他們做得不對,不要立即便作出憋罰,應該要在他們明白他們現在所做的是不對,並作出解釋,並跟他們說如果他們不理會,繼續做當前不對的事,他們便會得到預先說明並相稱的憋罰。今次之後,我亦覺得對子女厲聲責罵,即時是有效的,但是卻會破壞親子關係,亦會令子女感到有條件的愛,這是不好的。

自我反省,我有時也做得不夠好,還是要再冷靜一點,細心一點,時刻抱著反省的心,經一事,長一智。

Thursday, July 29, 2010

誠實的奬賞

小朋友做了錯事,做了不該做的事,尤其是在父母的視線範圍之外做的,很多時,都要靠學校老師或其他人的報告,父母才能知道子女真正做了什麼,到最後,還是得由子女講述自己做了什麼來做對證,父母要能和子女溝通,子女要願意去跟父母坦白,也得在子女還小的時候建立這個互信關係,所以父母得小心去建立子女對自己的信心和肯坦白的心。

子女在父母的視線外做了錯事,也許不會主動向父母報告,那不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因為這是人的本性(如果父母同樣做了錯事,也不會主動和身邊的人去談吧),但是當父母從其他途徑得知子女做了錯事,要教導子女時,父母便得問子女實際上做了什麼,子女可以如實報告,但也可以亂答一些東西(或可以說是說謊話),或只講事情的部份,子女究竟在父母追問時會怎樣做呢?而我想父母最想的是子女可以如實說出真相。但是當孩子想到說出自己做錯事的實情,父母會否責罰自己呢?既然說出真相是自招麻煩,或子女已有先例,知道說出真相會被罰,也許子女便會盡量只說些東西來應對父母,為的只求不會被罰。

所以我在想,如果孩子由小到大都是帶著這種心態,他們將來便不會對父母坦白,也許對其他人也不會誠實吧。我會想,既然子女做了錯事,如果還加上令子女說謊,久而久之便令親子之間不能坦白。那麼,如果這件事真的發生了,父母又如何去做呢?

子女做錯,他們可以不認,但這便是說謊,父母得很清淅的告訴子女,這可能比他們做錯的事,還要錯得多。所以父母應做的事,便是首先告訴子女,不論子女做了什麼事,是對是錯也好,父母也是同樣的愛他們(否則便是很多教養子女專家所說的:有條件的愛,如果子女習慣了這種心態,後果可以很嚴重),之後,可以告訴子女,如果做了不對的事,如果再說謊,便是錯上加錯,但是如果子女可以坦白,雖然是做了錯事,他們必得到應得的結果,但是因為他們誠實和坦白,所以他們還是一個誠實可靠的孩子。所以鼓勵子女誠實,如果他們真的誠實地說出了真相,如果是錯的,還是要得到他們一般情況下所得的結果,但是因為他們誠實,父母會因此為榮,子女反而得到讚賞(但不要太過物質,讚賞得要適宜,不能過大,否則可能會產生反效果)。

父母要做到獎罰分明,令孩子知道自己是獎是罰,都是因為自己所做的事,沒多也沒少,而因為誠實的獎賞,也許便得和他們不老實所得到的著數為大。到子女習慣了誠實的心態,到長大了,就算沒有父母的鼓勵,他們永遠也是個誠實的人。

Monday, July 19, 2010

研究統計結果的應用

曾經聽過有位太太看過一份外國研究的結果,而這個研究的結論是如果家裡的書枱是整齊的,子女的智商會比較高,跟著這位太太便跟丈夫說,要他整理好枱面,因為這樣可以令到子女的智商更高。

首先要知道學者是怎樣做一個學術研究,以以上研究為例,學者覺得書枱是否整齊和子女智商是有關的,所以便找來某個數量的家庭來研究,先看看那些家庭裡的書枱是整齊的,再去測試子女的智商,跟著便用一個很簡單的統計方法去看一看這兩者是否有關,如果書枱是否整齊和子女的智商很大機會是有關的,學者便會作出結論,說書枱是否整齊和子女智商是有關的,更進一步可以計出書枱整齊和書枱不整齊的家庭,這兩類子女的智商的平均數,跟著學者便可以進一步提出書枱整齊的家庭的子女的智商,是比書枱不整齊的家庭的子女為高。

根據這個學術研究,應用可以說如果一個家庭的書枱是整齊的,其子女的智商比較高的機會是比較大。但其實書枱整齊與否,和子女的智商未必有一個必然的關係,即是整理好書枱,不會提高了子女的智商,而書枱由整齊變成不整齊,亦不會立即降低了子女的智商;說到尾,智商是與生俱來的,後天的影響不大,而書枱整齊與否,更不會影響到子女的智商。但有人會奇怪,既然沒有關係,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研究結果。其中可能的原因,是會整理好書枱的家庭,這些家庭的父母,也許是比較重視學問的,亦可能是學歷比較高,又或可能是他們本身的智商是比較高,所以這些父母可以生出智商比較高的機會也比較大,所以在不理背後原因的純統計研究,便會得出這些研究結果;但研究報告,多不會對背後的原因多作解讀,因為,如果學者要為這些研究作出這樣的結論,學者便又要為這個假設,另外做一次學術研究,既然沒有做過研究,學者多不敢提出這樣的意見。

這類有趣的研究報告,會不斷經在不同的途徑傳到家長的耳中,家長看到這些研究結果,不要太著意,如果想進一步理解,便得思考學者是怎樣去做這個學術研究,跟著又要推斷這個研究結果是否有背後的原因,如果真的想到或証實到,這個背後原因才是真正值得參考的。另外,不要單看統計結果來教養自己的子女,因為統計結果,是對大部份的人來說,很大機會是對或適用的,但自己的子女,會否便是剛剛不適用的對象,家長得小心去觀察,明白統計結果在怎樣的情況下,和對某一類的人來說才適用,才好應用到自己的子女身上,否則,後果是子女負的。

Tuesday, May 25, 2010

以身作則

上星期,帶女兒到伊利沙伯體育館參加活動,女兒跟大隊一起,我則在觀眾席的通道上和朋友閒談,言談間我用手指指在體育館另一面的太太和女兒,讓友人知道她們在那裡。突然有一個男人走過來。

他跟我說:「先生,你好無公德心。」
沒有公德心?我做了什麼?
他繼續說:「你知唔知道我頭先係到錄影,你伸隻手出黎,阻著我錄影!」
我說:「對不起,我看不到你在錄影。」
心想自己只是在通道上,他則在通道向上數三行的觀眾席上,和其他人一樣坐在觀眾席上,我根本看不到他在錄影,他說我伸手剛好入了他鏡頭內,但應不會佔很大部份。我見他這麼不滿,究竟我阻了錄影多少呢?很想知道自己怎樣阻了他,所以我便對他說:「我可唔可以睇下究竟我隻手怎樣阻著你錄影?」
他便氣急敗壞的說:「好,如果我真係錄到你隻手咁點先?一世無運行!」
我打了個突,看他也應是帶子女來參觀活動,我很難理解就算我是影響了他錄影一條短片,是一件事嚴重到要去詛咒一個陌生人一世?
對這位家長,我想我都沒有什麼可以跟他再討論,所以我說:「先生,如果你講野去到咁盡,我諗我同你無乜好講。」

一件小事,竟然發展到最後要詛咒別人,我希望香港家長的質素,不會是和這位家長差不多吧。家長處理事件的做法,孩子在身邊便是細心的去學,當子女又遇到差不多的情況時,子女便會用上父母所做的方法來處理。我想,這位家長的表現,便是在教導他的子女,別人做了對自己差的事,不理別人是否無心之失,亦不會原諒,當時亦不會自己立即去補救,總之就是別人的錯,走上去數人家不是,把自己的觀點推在別人身上,自己的處理手法一點也沒有問題。

如果有這樣的家長,我想他的子女也會是對身邊的事看不過眼,問題是在別人身上,難怪現今社會上有些年青人,只會想到自己生不逄時,自己找不到工作,是社會的錯,但是他們從來沒有去檢討自己是否有改善的地方,只是在要求別人去改,去對自己好,心態和那位家長不是差不多嗎?

最後,希望有這種心態的家長,只是個別例子,而不是社會的大多數。

Friday, May 21, 2010

欺負

曾經有一位太太跟我說,她的女兒升小學之後不開心,究其原因,原來她女兒在學校裡被其他同學欺負,所以對上學反感,不想回校上課,情緒也低落。跟著再探討下去,原來她女兒由小到大都是由她親身照顧,在女兒面前從來都沒有說過一些粗魯一點的說話,所以當她女兒升到小學時,其他同學的一點冷言冷語,甚至戲言,她女兒也招架不來,同學們可能見這個同學很易欺負,便更加把她當為戲弄對象。

這件事給我的啟發是,孩子得在大人的保護下成長,才會有安全感,才會有自信,但是完完全全的只在父母的身邊成長,和外間的人接觸得少,又沒有兄弟姊妹,父母又對孩子很好,孩子便會以為他身邊的人也是和他父母一樣對他那麼好。結果是,當他面對一些他首次遇到的相處模式,尤其不是善意的,孩子便不懂得應付。

我不是說父母便不要對孩子好,要讓孩子去面對一些他們在外面才遇到的對待,我想父母應該要做的是,多讓孩子自己去處理他們和其他小朋友的事,例如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的時候,孩子的玩具給其他小朋友搶去了,又或孩子和其他孩子爭玩具,父母大都會走上去調停,為孩子取回公道,但是久而久之,孩子便會養成一面對問題,一遇到和別人的相處問題,他們便會期望父母即時來為他們解決,如果父母不在,他們便只會退縮。所以,當父母看到一大群小朋友在遊玩的時候有爭吵,不必一下子便走上去幫忙,只要孩子們不是打架,便讓他們自己去處理吧,父母可以抱觀望態度,留意事態會否變成打架,自己的子女會否受傷害,如果不會,便由孩子們自行解決了。過後,父母可以和子女分析孩子們處理的方法,如果子女做得好,父母也可以嘉許他們,說他們處理人際關係恰當和成熟,令他們在處理人際關係上,可以更有信心。

孩子要學懂處理自己面對的事,父母在安全情況下,應給孩子學習的機會,不論他們的做法是好是壞,也是一次經驗,一次學習的機會。


Wednesday, May 5, 2010

兒童的感覺

孩子雖然對一些抽象的概念不太理解,但由嬰兒開始,他們的感覺系統已完全發展,所以他們會覺得冷熱、飽餓、累和充滿精力;可惜,眼見很多家長,卻不信任自己孩子的感覺,強加自己的主觀準則在孩子身上,令孩子得不到正常的發展。

就感覺來說,大人(尤以父母、老人家為主)會用自身的感覺或推測結果,來為孩子決定,最明顯的便是飽餓。大人會觀察孩子的食量,我便記得以前我女兒還是以奶為主糧時,我們是會記下每一餐吃了多少安奶,如果吃少了,便會覺得孩子定是有某些問題,簡單的可能是吃奶多了,熱氣,要吃開奶茶,甚至用開奶茶來開奶粉給女兒飲,那時我心在想,開奶茶是什麼成分,為什麼可以用來開不同成分的奶粉?但是聽到每個家長都是這樣,也沒有深思,現在想來,也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應該多詢問醫生的意見,又或請一位陪產員來問,因為他們接受過培訓,所以應該可信性比較高。

那時,如果女兒吃不完預定的份量,老人家的教法是敲奶樽弄醒女兒,令她繼續吃下去,直至吃完為止,為此,吃一次奶便是一個小時,而每餐奶相隔兩小時,所以放下女兒不久,便又再抱起女兒又餵了,心想,是這樣嗎?那時因為心只想,跟著老人家的做法應該沒有錯,他們剛剛還為其他家長照顧過初生嬰兒;後來,思前想後,才明白,這做法源自大人對嬰孩自身感覺的不信任,大人覺得應該要吃那麼多,便要吃那麼多,這個信念到再大一點,開始進食流質食物,再到固體食物,大人都覺得,一定要吃到之前那麼多,再者,孩子在某些情況下,是可以多吃的,例如餵食,例如看電視,例如吃得久些,所以大人期望孩子吃到自己心目中的份量,便出現了很多本末倒置的情況,例如是否自助專心去吃不重要,最重要吃完所有東西,學習自己拿餐具來吃不重要,餵食可以吃完所有和沒有弄污枱面較重要。短期的問題是,孩子不能自助進餐,自顧能力低,更進一步是,當他們表示已吃飽,大人卻覺得份量不足,嬰孩開始時還會抗拒,但當他們發現抗拒是沒用,吃完反而有著數,他們便開始不信任自己的感覺。

同樣,孩子是否穿得過多過少,也是由大人決定。看到很多大人,一進入某個地方,是熱了是冷了,不問孩子,便自行為孩子解衣或添衣,孩子抗拒,大人又會以各種方法,威迫利誘的去令孩子接受,孩子既不再理會自身的感受,又以有著數為是否接受為準則,其實百害而無一利。我自己的做法是,如果我覺要解衣或添衣,我會問一問女兒是否需要解衣或添衣,如果她要做,我便會為她做,否則,我會提她自己要留意溫度,有需要時出聲找我為她解衣或添衣,但是如果她做不到,我便要為她作決定;這樣,女兒便會自己去留意自己的情況,有需要時便找我;到她真的來找我幫手,我便會跟著告訴她,她又長大了,可以為自己決定是否解衣或添衣,女兒聽到,自信心又大點,又覺得自己真的長大了。

大人不信任孩子的感覺,短期影響只是在那一件事上出現,而孩子則失去對自己的信心;這種心態開始於生活上,慢慢便發生在其他方面,例如對事物的看法,做事的決定,孩子習慣大人幫他們去做決定,反正自己做決定也不得要領,所以之後對身邊事,不聞不問,有事,便想著找大人幫手。可想而知,現在很多大學畢業之後的年青人,都還是抱著父母為自己打算的心態,再到結婚,置業,生兒育女等人生大事,都還是要父母操心,要父母出力。到那時,父母會覺得為什麼自己的孩子這樣沒出息,但是父母卻不會想到,原來自己的子女由孩子到長大後,每件事他們都為子女操心,為子女決定,從來沒有想過讓子女學習獨立,讓子女去學習分析,學習為自己做決定。

另一個可能的現象是,大人以自己的觀點,強加在孩子身上,而很多時都美其名是為孩子著想,是愛他們,孩子便會想,愛一個人,原來便是用自己的觀點角度,為所愛的人思考、作決定,跟著加之於所愛的人身上,被愛者接受則可,否則,便會覺得被愛者不接受自己的關心和愛,產生不快,亦破壞了關係。大人和孩子的年紀也會成長,到某一天,大人和孩子都有自己的生活,有其獨特的經驗和想法,但是如果兩者都還是以這種模式去「愛」對方,結果會是不能再維持兩者之間的關係。所以這種做法最大的問題是,大人不信任和尊重孩子(或別人)有能力去感覺,有能力去自己做決定。

操心是大人,最終受害的,可能卻是子女一生。

怱然單親

女兒每個星期,都會上同一個興趣班,到達這興趣班中心時,女兒的一位男同學多已經到達,他住得很遠,在同區讀全日班,平日他放學後他母親便駕私家車帶他到中心去,所以比我們還早到達,他丈夫有時也會一同陪孩子去到中心,但不多言,多是站在一旁守候;當我們到達後,小孩子便在課室內玩,吃茶點,有時我都會跟這位母親閒談一會,直到開始上堂為止。上課期間,家長多離開中心到外面逛逛,在差不多放學時,所有家長又回到中心去接放學。

昨天,女兒如常去到中心準備上興趣班,亦見到那位男同學已經到達,站在旁邊的是他父親,因為每次都是由母親帶來,父親只是間中才到,所以便問那位男同學,他母親在那裡,為什麼沒有來?那男同學平靜地應道:母親死了。我心想這孩子也許是說笑,上星期才在這個興趣班見過他母親,很健康,很開朗,怎會一個星期之間,便過了身。這時,站在那男孩身邊的父親,很認真鄭重的說,真的死了。再向那父親交談,他說是上星期早上起床時,便發現她過了身,現在還未確定死因。這父親之後和興趣班的老師代待,說孩子的母親真的是過了身,如果孩子這樣說,不要以為孩子說謊,再到中心辦公室,把原來用母親手機作聯絡的電話,改為自己的手機。

我覺得很愕然,一個表面看來那麼健康的人,怎會一下子便過身了。看到孩子還是如常的在玩玩具,卻怱然變成了單親,也不知那孩子是否明白是怎樣的一回事。在我心中,我便覺得,可以自己陪伴著子女成長,是人生中多麼寶貴的經歷;有多寶貴?從整個人生來說,所有名利都可以在那個時候去爭取、努力,但是孩子成長的時間,卻不會停下來等人;放棄長時間的工作,也許是錯失了工作上的機會,和賺到更多的錢,但是換來的卻是和子女一生的關係,到老時,回頭一看,子女跟自己如同陌路,又或子女不能獨立,長久依賴自己,又或遇人不淑,身染惡習,父母雖身處豪華巨宅,又有何意思呢?

室雅何需大,只要家中整整齊齊,有說有笑,互相關心尊重,已是一生中最大的祝福。父母既然把子女帶到這世界來,如不好好的教導他們,讓他們將來可以成為頂天立地,有能力去自立,父母便真的是不負責任了。和子女相處,教導他們的時間不多,沒有其他人可以代勞,沒有比自己去做回報更大。有機會去做的,就要心存感恩,珍惜機會。另外,如果父母有什麼偉大的想法,去教導自己的子女,如果自己的身體不好,甚至離開了世間,又如何去實得,也控制不了子女會在怎麼樣的環境中成長,所以,作為好父母,除了要多充實自己,學做好父母,還得好好照顧自己的健康。

Friday, April 30, 2010

兒童心中的概念

看到很多成年人,用了他們的概念來教導孩子,但是我觀察所得,其實孩子是不知成人的概念是什麼,這些概念,我發現包括了:乖、百厭、禮貌、尊重、大個仔等等。大人便是用這些字眼來教導孩子,例如大人會這樣和孩子說:
「乜你咁唔乖?」
「你要咁做,唔係就唔乖㗎啦!」
「大個啦,要乖啲啦!」
其實大人和孩子說乖時,其實背後的意思大概是小朋友要聽大人說話,要守規距,要有禮貌等等,是泛指很多個人性格品行上的優點,但是大人卻很小仔細的跟孩子說,孩子聽了,其實並不知道其實大人想他怎樣,也許只知道乖是一件好事,是會得到大人的讚嘗,但是如何去做,大人卻多沒有明言。對於年紀小的孩子,直接的對孩子說他們有什麼好的行為,他們反而很清楚他們做了什麼得大人欣嘗的事情,那麼他們將來也會繼續去做,否則,他們得自己去摸索,有朝一日,他們也許會意會到什麼是乖,但大人卻錯過了直接讚嘗孩子好行為的機會。
至於百厭,很多大人都只是說:「乜你咁百厭㗎?」其實大部份大人之後都再沒有講,究竟孩子做了什麼是百厭,也許大人已經說了很多次,所以也不再講了,但是說孩子百厭,有時更會令孩子覺得他們就是百厭,現在這樣做不是很合理嗎?
至於禮貌,很多大人都期望孩子是有禮貌,但是當大人對孩子說要他們做一個有禮貌的人,大人卻沒有實質說要怎樣做,尤其是大人本身沒有做好榜樣,大人只是要求孩子要有禮貌,尤其是對自己,但是當孩子學大人說話的方法時,卻被大人說成是沒禮貌,是很不公平的,孩子亦覺得自己沒有做錯,只是照大人的做法去做,但是卻給大人罵沒禮貌,而大人又沒有教怎樣才是有禮貌,孩子無所適從,只會積聚對大人的不滿,之後,又會被大人說是反叛;其實說到尾,只是大人沒有正正式式的去教孩子怎樣做才是有禮貌而已。同樣,尊重也是一樣,當大人沒有做好榜樣,也沒有教過孩子怎樣做,大人只是期望孩子做到尊重,孩子是不會明白其實即是怎樣做,如果孩子更因此給罵了,孩子更覺無奈。
對孩子說他們是大個仔、大個女,或要做個大個仔、大個女,孩子聽了,也不清楚究竟即是什麼意思,所以就算大人說了之後,也要很清楚的告訴孩子,大人心目中的大個仔、大個女,其實即是對他們有什麼期望,否則,也只是對孩子說了一些沒甚意思的說話。
其實簡單一句,孩子對很多概念是不認識的,所以大人不能期望他們明白,說了,也要繼續說下去,告訴他們其實即是什麼意思,否則,說了等於沒有說。

Sunday, April 25, 2010

情緒智商講座

昨天,參加了教會所舉辦的講座,是有關由嬰兒到十一歲兒童的情緒智商的。講者為教育工作者,她的子女也已三十多歲了。首先強調情緒智商,比兒童其他方面,更為重要。跟著她將子女由嬰兒到十一歲期間為成數個階段,講出每個階段的不同。這些資料其實在書本上,很容易找到,所以我覺得她所提出,當她子女年幼時所遇到的情況,和她如何解決,更有價值。

其中一個例子,是講者說她女兒年少時,學習網球,但每當臨到比賽前夕,她便會發燒,首幾次,講者都沒有特別理會,病了,便不參加比賽。但幾次之後,講者覺得有問題,知道這是因為比賽的關係,當女兒面對比賽,怕失敗,所以思想上和心理上的壓力令到她生理上真的病了,也不是假的,探熱是真的發燒,所以參加不了比賽。終於去到某一次,女兒仍是在參加比賽前夕病了,但這次講者堅持女兒要帶病參加比賽,比賽結果,當然是輸了,九場比賽中只勝了一場,講者在車上跟女兒討論她為何輸,在比賽中的表現,跟著講者對女兒說,今次病了都可以勝一場,如果沒有病,成績必定更好;之後,女兒在比賽前,便沒有再發燒。女兒長大了之後,更成了大學的網球代表。

當然,講者不是建議家長在子女病的時候,還要他們去做運動,她是對她女兒有認識,所以知道可以這樣去鼓勵女兒去參加比賽。但這件事告訴我,不要單單看表面的現象,還得去思考子女背後的原因,只要解決原因,便可以將表面的問題解決。

另外,講者說她學校曾舉辦遊學團,學生沒有家長跟著一同去,在旅行當中,學生的衣服會集在一起到外面磅洗,有家長便想到給子女帶洗衣袋,裝著子女的衣服,好讓洗完之後便可以從所有衣物當中分出來,但是原來老師便是想學生可以從中學習怎去自己解決問題,可以想像,這個學生便沒有機會自己去解決問題,到將來長大了,都是期望別人去為他解決問題。講者最後話重深長的說,他們作為老師的,最多都是面對這個孩子六年,但小學的家長,卻要照顧這孩子一世。

在這個時代,要在社會上自立,最重要的是態度,自我的情緒管理,而不再是知識了。家長如果真的深思這個問題,便應想想要怎樣去教養子女了。

Tuesday, March 9, 2010

傭工的問題

記得在某一次黃子華的楝篤笑中,他曾說笑講過,現在香港人生細路,可以沒有媽媽,但不可以沒有傭工。雖然有點誇張,但是當看到社會上不同家庭的時候,尤其是中產以上,這句說話其實和現實相差不遠。

一個家庭的傭工數目,原來可以相差很遠,有一些家庭,家中有多至三個孩子,找一名傭工來照顧,但亦有家庭有兩個小朋友,便會請兩位傭工。記得有報道說過,張學友家中便有三個傭工,而之前看過一本書,名為「港孩」,提及一個生於暴發戶女孩,居於半山,家中便已有五個傭工。一個家庭可以請數名傭工是一件事,理論上,越多傭工,即越多人照顧這個家庭,生活的環境便越好,但是否有這個需要,則見仁見智。

傭工的出現,令香港的家庭普遍成了雙職家庭,即父母都要在外工作。父母和子女相處的時間少了,但傭工和孩子一同的時間則多;再者,傭工只想如何盡快做好她們的工作,不能期望她們會想如何去教導孩子,所以,傭工亦間接引致更多教養子女的問題。

我在想,請傭工的目的是什麼?在我心目中,找傭工來幫手,是因為父母都忙,不能兼顧家中的起居飲食和家務,而傭工的工作範圍,便是父母沒有時間做的事。但是我感到,有些家長是將原本父母的責任都交到傭工手裡,例如就算家長是在家中,都是交由傭工去照顧子女。家長份內的家務,例如摺被,如果大人都是由傭工來做,孩子看在眼裡,定會以為這些工作便是由傭工來做,長遠下來,孩子便會連這些工作也做不到。我相信,現在中產或以上的青年人,不論男女,大都是不懂得煮飯,更遑論煮餸;也許,中產的父母會覺得,他們的子女,定必也是中產或以上,所以一定可以能請傭工來照顧他們。

我相信大部份香港的家長,都不會很有禮地去指示傭工,孩子看在眼裡,當然會照學,所以對傭工也會用同樣的語氣來跟傭工說話,如果家長沒有阻止,尤其是覺得傭工真的是低人一等的家長,他們會容許子女用無禮的語氣來跟傭工說話,或要求傭工工作;久而久之,這些孩子對身邊任何人,包括同學、親戚、學校裡的老師、同學,都會是這樣。所以現在的年青人,也不會像上一代那麼有禮了。

對傭工來說,她們最重要是做好工作,所以她們會想盡辦法去盡快做完手上的工作,如果要照顧孩子,孩子便會要傭工陪,傭工便做不了工作,所以聽過有傭工在食物中加上安眠葯,令孩子多睡,另外,最簡單的方法便是盡量不讓孩子做任何事,所以孩子進食,最簡單的方法便是餵孩子吃,既清潔,又不用慢慢等,但是結果便是孩子學不到自顧能力。所以在餐廳裡,久不久便見到一些已經七八歲的孩子,還是要父母或傭工去餵,而孩子們則自己玩著自己的玩具。不知這些家長,將會讓他們的孩子,用餵食的方法進餐到何時。亦因為照顧孩子的緣故,所以有很多平日都是傭工照顧的孩子,出埠遊行也要傭工同行,他們的父母也懶得自己去照顧,也許有時會交低子女給傭工看管,自己便兩個人去了耍樂。

孩子還小的時候,例如是嬰兒到四五歲時,這個時期的孩子,便會和跟他們相處最多的人建立最好的關係,所以如果主要是傭工照顧年幼孩子,尤其和傭工同睡的,孩子們最想親近的,便不是自己的父母,反而是傭工。例如聽過案例,全家人在家,突然行雷,雷聲嚇倒了孩子,孩子第一個撲過去的,不是父母,反而是傭工,這對父母看在眼裡,不是味兒;相信部份家長會無可奈何地接受,也會有家長,主要是母親,離職回家去照顧自己的子女,可能會辭退傭工,也有部份會留下傭工,只作家務助理。大部份堅持要雙職的父母,也許覺得不可以接受生活水準下降,也可能是因為經濟原因(例如要供樓),也可能是因為保障,怕在不知的將來突然被辭退而失業,其實也是被環境所迫成。如果只是因為不想生活水準下降而不肯辭職,我便會建議再三想一想,如果可以保持生活水準,但是將來自己的子女和父母,形同陌生,我想,這父母到時回頭望,可能會想,寧願建立好和子女的親子關係,也不要辛苦數十年積累的財產。

雖然大部份人對傭工的評語都不好,中產家庭走在一起,其中一個共同話題便是談傭工的問題,但是,也曾聽過有家長覺得傭工是好的,例如一個中產家庭,孩子們出入都是坐私家車,沒有私家車時,父母也只會乘的士,所以當孩子年青時,父母也不懂教子女如何乘公共交通工具,但是傭工在香港時間長了,懂得乘公共交通工具,所以他們反而懂得教那些子女怎樣乘車。

說到尾,傭工對香港是有其貢獻,否則父母其中一人便定要回到家中照顧子女;傭工不老實、工作得不好等新聞,時有所聞,但是其實如果相比本地香港人和傭工的犯案率,沒有正式計過,但相信她們的犯案率應比香港人低。如果顧主能多體諒傭工飄洋過海,人生路不熟,又對香港的文化認識不深,我相信傭工做得開心,也自然會做得更落力更好。

Friday, March 5, 2010

少年得志大不幸

這是我小時我父親跟我說的話,大概意思是,如果人在年青的時候已經成功,反而是他們的不幸;自己小時候聽不明白,到現在長大了,才感到這句說話的真正義意,和其他啟發。

現在家庭,生孩子少之又少,對孩子總是照顧周到,凡事都以孩子為先,所有好的東西也先為孩子準備,父母覺得某些東西是好,便已替孩子準備好,所以孩子都不需要去爭取,每每有父母做後盾。而成長之後,父母又會為子女的前途安排,有錢的,讓孩子到海外留學,又或大學畢業後,替孩子找工作,又或在經濟上支持子女去創業。子女從來都不曾遇到困難,從來都沒有自己去想辦法解決,不經過磨練,又怎算真正成長呢?最大的問題是,很多家長,尤其是老人家,可能覺得孩子遇上困難是不好的,令他們灰心,應該盡量避免孩子遇上困難。可惜的是,當他們從沒遇上困難,到真正遇上困難,父母可能已幫不了忙,而自己又沒有能力去解決,他們到時可以怎做,祝他們好運了。

另外一個得志的形式便是在物質上反映。香港社會上有很多中產或以上的家庭,父母雙職,能和子女相處的時間不多,所以很多父母都會在物質上補賞,買很多東西給子女,零用錢又多,出入都是乘私家車。甚至有孩子從來沒有乘過地鐵,撘過巴士,所以他們也沒有能力自己去乘交通工具,出入都是伸手牌,乘的士。再者,孩子在生活上習慣了物質上的質和量,很難適應如果有朝一日變差,例如父母經濟出現問題,又或他們自己不能自己有能力滿足自己物質上的要求,是很難適應的,例如一個大學畢業生,首份工作薪金也許是一萬左右,如果要還貸款之後,所餘下的錢和他們未畢業前差從父母得來差不多,他們便會去想為什麼要工作,也沒有心機去上班。既無心,亦做得不長,試問又如何從眾多職員中受到賞識呢?可以的話,讓子女明白,要得到某些東西,他們便得付出努力,得來才有價值,才是真正的開心。同時希望,他們明白,既然金錢得來不易,也更加要惜珍金錢,得用得其所,這是更深一層的期望了。

現在自己因為要照顧女兒,收入少了,生活水準也不能保持以前的水準,最明顯是我沒有再養車了,我對自己說,那些錢便用來支付女兒的部份開支。另外,因為沒有了車,所以出入也得用公共交通工具,我反而覺得,這令女兒明白,一般人便是這樣生活,沒有什麼問題,家不一定是有車的。到女兒再大一點,我也會讓女兒去找尋乘車路線,也許也是對她的一個緞練,也是好的。

Sunday, February 21, 2010

奶粉的回顧

昨天帶女兒上興趣班,在課室門外聽到幾位家長在談奶粉,交流心得,本來和他們分享我的經驗,但是既然不認識,便沒有上去跟他們談,還是寫在這裡吧。

回想起女兒初生時,奶粉便是她的主糧,當時沒有想太多,不是吃母乳,便是飲奶粉吧,而在女兒出生還未離開醫院時,醫院便已送了一兩罐試用裝奶粉,女兒進食後,沒有發覺任何問題,便一直沿用這隻牌子的奶粉。在香港可以買到的奶粉,牌子好像並不多,有孩子腸胃敏感,很多家長便會買日本的奶粉,而日本奶粉在香港不是很多地方可以買到,所以家長便要特地去日本水貨店買。在香港買奶粉,我記得是差不多是二百元一罐,而初生奶粉是最貴,而孩子越大,對應的奶粉便越平,是初生奶粉所需技術高些?是原材料貴些?是供不應求?我不知道,但肯定的是,越是初生嬰兒,家長便越緊張,越肯付出多一點,當孩子較大,如果奶粉仍是那麼貴,相信大部份家長都不願意買,所以平一點也是合理的。

奶粉開的奶是怎樣味道,我印象中沒有飲過,但是肯定的是一定很甜,因為打開奶粉罐,已聞到甜味,更有人跟我說過,成人不要飲嬰兒的奶粉(例如嬰兒飲剩了),因為當中營養太高,容易致肥的。我記得有次帶女兒去看醫生,問醫生是否一定要飲奶,醫生不置可否,但只是說,當嬰兒出牙仔之後,每次飲完奶都要飲水,為的是去沖走附在牙上甜甜的奶,否則很快便會壞牙了。

其實根據醫生所說,當嬰兒到了六個月之後,便已可以開始吃流質食物,奶粉已不是嬰兒的唯一食糧,而營養方面亦開始由流質食物中提供,所以只要流質食物包括不同種類的材料,其實營養方面已經足夠,反觀現今家長,好像很擔心嬰兒營養不足,而市面上的奶粉,宣傳重點已不是營養充足,而是其他的好處,例如抵抗力強,腦部發展好,比其他嬰兒聰明等等,反映現今家長食飽是理所當然的事,更重要的是要更聰明,例如現在有一隻奶粉標榜含有PhD成分,究其原因原來是奶粉中有某隻原素的英文名含有這三個英文字母,奶粉商便拿了這三個字母出來大做文章,這成份和博士完全沒有關係,廣告更用一個小朋友可以答到他那個年紀絕對不明白的題目,以象徵這隻奶粉的能耐,奶粉商捉家長心理的程度,可見一班。

某些奶粉,由初生到十多歲都有,真的會想,是否真的要飲奶才夠營養嗎?根據近年的研究,牛奶其實是不適合人類飲的,牛隻只會在生產小牛之後,才會產生牛奶,就像是母親在生產嬰兒之後,才開始有母乳,所以生產商其實是不斷打激素入乳牛,讓它的身體以為剛生產了,所以便會產生牛乳,這種非自然方法產生出來的牛奶,生產商再加入不同的材料,做成不同的奶粉。我只能說,嬰兒的身體是如此幼小,如果可以避免的話,是否也應避免他們吃那麼多這些非天然的東西呢?看著奶粉罐上似是而非的成份,家長知道是什麼嗎?我不相信任何東西吸收得越多越好,那麼嬰兒每天應吸收某成份多少,而限量又是多少?總不能看到奶粉說某成份多一倍兩倍,便覺得是好東西吧。市面上有很多育兒的雜誌,但我卻從來沒有看過任何一篇討論不同奶粉的好壞,是沒有什麼好比較,還是什麼?恕我暗謀論,那有一間育兒雜誌社,敢走出來比較奶粉,如果某奶粉給比下去,育兒雜誌不怕他們抽廣告吧?可以做的,可能只是報喜不報憂,那做來何用呢?倒不如不做。而去年二月,香港消委會比較了九隻奶粉,在選擇月刊中提及奶粉商不應誇大奶粉的好處。也許做家長的,尤其只得一個的,只會覺得,只是首兩年的花費,總之吃最好便是,廣告所說的,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所以貴貴的奶粉,也有很多家長去買。

人的觀念是隨著時間轉變,例如我自己嬰兒時,聽我父母說,普遍的的家長都會覺得飲奶粉才好;但是到了今天,大都鼓勵母親親自餵母乳。我的意見是,我發覺母乳真的會隨著嬰兒的成長而轉變,由最初很稀像水的,到後來濃得多,如果從嬰兒的腸胃角度來看,是很合理的,初生的嬰兒,消化力不好,稀一點的母乳可以令他們易一點吸收,而到長大一點,嬰兒需要更多能量來成長,所以母乳也更濃,所含能量也更多。從實際角度,我也覺得母乳是最好的,首先不用開奶,問題不是怕煩,而是開奶要調節溫度,又怕有泡有風,更惱人的是份量問題,如果開奶粉,父母便會在意昨天吃多少,今天又吃多少,如果今天吃少了,父母又怕嬰兒吃不飽,但是母乳量不了,嬰兒是吃飽了就停,母親實在不知道其實吃了多少;另外,如果嬰兒用奶樽飲奶,飲剩了,父母會否勉強嬰兒飲下去呢?但是要知道,嬰兒也有開胃和不開胃的時候,總不能每天都比昨天飲一樣和更多。更大的問題是,去年便有傭工用了漂白水來開奶,後果可想而知。

我記得我女兒出生時,聽老人家所教,定時餵奶,如果女兒吃不完便睡了,便得弄醒她繼續飲,當時自己沒有想得很仔細,便跟著做,但到後期,已覺得有問題,如果嬰兒是餓的,可以十分鐘內便喝完整樽奶,但是我女兒喝一會便睡著了,跟著便弄醒她,斷斷續續便飲了一個鐘頭,但是每次餵奶是相隔兩小時,即是餵一個鐘,休息一個鐘又餵一餐,不單嬰兒辛苦,最辛苦的是父母。我後來檢討之後,發現這種做法原是出於怕嬰兒吃不飽,營養不夠,這種心理繼續發展下去,便是幼兒的飲食問題。人類天生出來,餓便會吃,飽便會停,但成人在不理會嬰兒是否吃得下,飽或餓的情況下,一湘情願的餵下去,孩子久而久之便不再信任自己的感覺,管不得自己是否飽,成人安排在面前的食物便得全部吃下。

人工的奶粉有激素,近年的研究都說明奶和癌症有關,所以並不鼓勵飲奶,而中國人原以植物性食物為主,本是最健康,但是當引入西方飲食文化之後,便越來越多人飲奶,這是代表文明?是代表夠營養?所以看過張堅庭所寫的一本書,說他家裡不會飲奶,只會買有機非基因改做的豆回來自己做豆漿。市面上也有豆類的奶粉,適合某些某些對奶敏感的孩子,但根據消委會二零零三年報告,當時市面上有近一半的豆製產品是用基因改做的豆。吃基因改做的豆有沒有問題?我不是專家,不敢下定論了。

另外又聽說有讓嬰兒飲凍奶的做法,例如將奶開了之後,便放進冰箱,要飲的時候便拿出來,不加熱便喝。究其原因,說這樣可以令嬰兒的腸胃更強壯。我不是醫生,沒有做過研究比較,也很難說怎樣才是腸胃好,怎樣才是腸胃不好,只可以說,世上有人這樣做,信不信得由家長來決定。我自己則想,以嬰兒飲奶的速度,每一啖份量不多,奶的溫度實在分別不大,當奶經過食道之後,不論冷暖,到胃的時候,也理應是同一個溫度了,所以沖的奶和嬰兒的體溫差不多,其實應是最舒服了。

Monday, February 15, 2010

Super Nanny

Super Nanny是一個對要教養子女的家長很有參考價值的電視節目系列,共十四集,在香港譯作「BB保你大」,而內地則譯作「超級媬姆」,現在在網上找,也可以找到部份集數可以在網上看。這節目也可說是一個真人Show,節目主持為一位曾任職十五年媬姆的英國女士Joe Frost,在每一集裡,她會幫助一個有教養問題的家庭,首先,她會先到這個家庭,在不干預的情況下,觀察這個家庭的問題,之後,便會和這個家庭的父母開會,跟他們說出他們的問題,之後,Joe便真正去幫助處理這個家庭的問題,她真的很了得,在一個星期內,她便已處埋好這個家庭的問題,並將方法教給父母,跟著她便會離開,讓父母自己去實踐所學到的方法,Joe雖然離開,但是攝製隊仍然留在這個家庭內,繼續拍攝下這個家庭的情況,通常,當Joe離開之後,部份問題便會再次出現,多是由於父母沒有跟足Joe的做法,一個星期後,Joe便會拿著當她離開時發生的錄影,和這個家庭的父母開會,告訴他們為什麼問題會出現。最後,Joe會再次留在這個家庭一個星期,把所有問題都處理好之後,她便會離開,該集節目也到了尾聲,結局都是這個家庭的問題都解決了,父母都很開心。

每一集當中,問題家庭都有至少一個問題孩子,年紀由兩歲到七八歲都有,而問題主要是,作息問題,行為問題,家人之間相處問題。看完這個節目之後,令人鼓舞的是那怕是去到七八歲,只要父母肯去做,有決心去改變,所需的時間其實並不長,就節目來說,由Joe首先到步到最後離開,都是三個星期的時間;對於那些長年累月都覺得自己的子女有行為問題而解決不了的家長來說,只要他們肯去做,是真的可以做到,就算已是七八歲,過了早年教導的時光,也是可以成功的,即是說,如果父母是覺得有問題,不要怕遲,不要以為已無藥可救,最重要是早日開始去學教養子女,得益的是整個家庭。

對於作息問題,主要是孩子在不適當的時間,做不應該做的事,而父母則無能為力。例如子女不肯睡覺,用很長時間洗澡等等。Joe主要的方法是當她開始去解決某個家庭的問題,她首先會根據這個家庭一貫的作息情況,設計一個時間表,告訴孩子,讓孩子明白要在什麼時間做什麼的事,如果時間一到,便要孩子做時間表內下一個項目。我覺得這個做法最好的地方是,孩子明白在什麼時間要做什麼,既然孩子可以預知要做什麼,其實他們是更有安全感,而且當孩子做事做得慢,父母要去催孩子,可以看成是時間表去催他們,父母只是在提醒孩子而已,對某些家庭來說,可能不會因此而傷了親子感情。時間表更令眾人明白,孩子是不是可以做到所有人期望要做的事,即是說,如果孩子是跟足時間表,是可以完成時間表內所有項目的。

對於管教問題,例如孩子做了不當的行為,在問題家庭裡,部份用的是罵和罰,甚至有父母已怕了去罰,變相姑息了孩子。Joe處理這個問題的方法是,在公佈時間表的同時,也同時宣報家規,孩子要遵守。對於孩子不遵守家規的問題,Joe處理的方法是,首先在家中某個角落,甚至房間,叫做naughty corner,如果孩子不遵守家規,大人得首先蹲下來,視線和孩子同高,用肯定的語氣,和孩子說他們的做法有什麼不對,並告知如果他們再犯,便會送到naughty corner,時間長短方面,一歲一分鐘,即如果孩子五歲,便要留在naughty corner五分鐘;罰孩子到naughty corner時,要對他們說為什麼要罰,跟著便帶孩子去,留在那裡,如果孩子離開,便要捉他們回去繼續,開始時孩子一定會走,但是當他們發現原來不能走開,他們便不會再走,只好留在那兒。時間到,父母回到naughty corner,再問孩子為什麼大人要罰他們,孩子說出了,大人便著孩子對大人說對不起,父母便可以抱一抱或親吻,跟著便當沒事發生一樣,父母可以和孩子繼續罰之前的活動。

以上做法,很多父母失敗的原因,是因為他們看到孩子有問題,很多時都很嬲,不去口頭警告便即罰了孩子去naughty corner,孩子一時之間不知為了什麼被罰,所以孩子也改不了行為問題。

對於用naughty corner也失效的孩子,父母可以以沒收玩具來罰他們,首先限定孩子可以玩的玩具數量,如果他們做得不好,便沒收一件玩具。對於孩子來說,玩具相當重要,所以節目中也見效的。其中一集的一個媽咪用了這個方法,開始時很好,但是當她見到孩子做得好,便開心到帶了孩子去買新玩具,之後,這個制度也失敗了,因為孩子覺得,沒收是沒有義意的,因為父母會另外去買,所以就算所有玩具都沒收了,也不怕。

如果沒收方法也不行,在節目中的最後一個方法是隔離這個孩子,方法是如果這個孩子有行為問題,便不讓他接觸父母,又或父母不和他談話或一同玩。這個方法原來也是有用,當孩子以為大嚷大叫會引起父母注意,如來父母不理會,但當他做得好時,父母才去注意他,這樣便可以令到孩子明白,那些好行為才能得到父母注意。

這個節目中的方法,不用罵,不用打,所以很適合現代講道理,不體罰的父母。只要持之以恒,定能改善孩子的行為問題。另外,Joe亦能從個別孩子的角度去看父母的處事方法,可以看到有時孩子行為越差,反而越能得到父母的注意,反而行為好的孩子,卻得不到父母的注意,這個情況並不健康,Joe亦會提醒父母要留意,要對好孩子也要公平。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所有照顧孩子的人,都是用同一套方法來教導。

對於其他行為問題,如尿床,進食等等問題,也在個別集數中發生,而Joe亦都有提出解決方法。如家長發現自己對管教孩子,有有心無力的感覺,坊間有很多討論教養的書,但對繁忙的都市人,可能要找時間來看書是很困難的,如此便可以看看這個節目,例如找方法用流動播放設備,在乘長程車時看;可以的話,讓所有照顧自己的人也同時去看,希望大家可以用同一套方法去管教。

姑勿論家長是從那裡學來教養方法,如果有問題,便得盡早去學和實踐,否則,最終受害者其實是他們的子女。

Tuesday, February 9, 2010

雞脾的啟示

在女兒出生之前,完全沒有留意在中國人家庭,雞脾是有象徵著某些義意的,也從雞脾,看到不同的人對別人的重視程度和照顧方法,這是我始料不及的。

我小時候,家中孩子多,父母要工作,所以母親都是買雞翼做餸的,很少會買整隻雞回家做餸,到我們孩子長大了,大家都已習慣自己喜歡吃雞的部份,各不相干,所以各人從來沒有留意誰會去吃雞脾,也許,雞脾是切開來吃,每個人都可以吃一點,沒有想過有人會整隻雞脾來吃。直到女兒出生之後,我才很明顯發現,原來雞脾是要留給家中最重要的人,這真是各處家郷各處例。

我相信從前的中國家庭,重尊卑,好東西定是先留給家中的長輩,所以從前孔融讓梨才會這樣出名;現在的家庭,家中的老人家最喜歡把最好的東西,都全給家中的小孩子,所以雞脾這樣有象徵義意的食品,便全是留給家中小孩。聽說,雞脾也許是全隻雞最滑的一部份,只有一條粗骨,但和雞其他部份相比,實在分別不大,再者,雞脾算是白肉,但主要成份也都是蛋白質和脂肪吧,沒有什麼特別的營養,而現在在香港買到的雞,大部份是打針的,多吃,其實也不是一件好事。

一頓飯還未開始,老人家便已將雞脾留起,跟小孩子說,食完飯便吃雞脾吧。我想,難道吃得飽飽,吃得不專心也可以吃這「全餐之寶」?另外,我又想到,為什麼要孩子覺得,全家最好的東西,不理適合不適合,不理孩子表現好否,也都要給孩子,我想了又想,可能老人家覺得這樣,便是愛的表現;這樣要把家中最好的東西都留給孩子,而孩子一點努力也沒有付出,也真的很奇怪,我又想到最大的問題可能是,這樣做,久而久之,會令孩子覺得家中的所有東西都是他們的,父母一切最好的東西,也應該無條件拿出來給孩子,這才算是愛他們?另外,會否又會有一天,大人突然不再好像從前般將所有好東西都留給孩子,孩子只會覺得父母不再愛他們,如果父母是想在那時讓孩子明白,要得到便先要付出,這個轉變太大了,孩子只會適應不來,覺得身邊的人的態度突然改變了,這其實對孩子也是很殘忍的。

又如果家中有多過兩個孩子,例如多個孫子孫女回到老人家處吃飯,又如何?我會想到,如果總是某些孩子可以吃到雞脾,而某些孩子總是吃不到雞脾,又會發生什麼事?我想到的結果是,老人家特別寵某一些孩子,而某些孩子又不得寵,這些孩子之間的關係便會出現問題,也許得寵的不覺得什麼,但不得寵的孩子,心裡便會想為什麼,可能他們會覺得自己不得寵是因為自己不夠乖,他們便會刻意的去做好,去取悅施寵者,又或他們會覺得原因便是因為有得寵的孩子出現,所以他們會妒忌得寵的孩子,所以這些孩子是不會建立良好的關係。

跟友人談這件事,她說,她家中知道雞脾是代表某些意思,所以全家都不會夾來吃,大家你推我,我推你,所以食完整餐飯,枱上便剩下了兩隻雞脾,真的很有趣。這麼多問題,倒不如切開來吃吧。

Sunday, January 31, 2010

全職媽咪

今晚獨自在商場吃晚飯,坐在商場食飯時,是和另一位年輕母親一同撘坐一個四人的坐位,她身邊放著一架嬰兒車,車上坐了一個一歲多而不到歲半的嬰兒。我看著這位母親吃飯,孩子輕輕的牙牙叫, 母親便拿了一個嬰兒膠匙,從自己的飯碗裡盛點飯,給孩子拿著膠匙,跟著引導他自己把食物放入口中,嬰兒吃得很開心,遞過膠匙給母親,當母親又再盛飯時,孩子高興地張開雙手擺動,當母親盛好飯,便又遞給孩子,幫他拿著,讓孩子自己放入口中,一膠匙一膠匙的吃下去。

我看到這情境,想起女兒當時差不多年紀時,我還是要餵她,她當時雖然不會走來走去,但是吃得並不專心,所費的時間亦長。我記得在女兒大概十八個月,我便要她自己拿著膠匙,自己將食物放入口中食。和今晚見到這位小朋友相比,這個小朋友吃得很開心,很主動。我從前跟身邊的人講,肚餓想進食實在是所有生物最基本的本能,但是當孩子的飲食,是要由別人來餵,由別人決定份量時,這個最基本的本能便慢慢退化,孩子不再重視飲食,更出現偏食,大人那麼擔心孩子吃不飽,結果便是孩子不再緊張是否吃得飽,食得專心,只看重是否好吃,反正一說肚餓,大人便好像是失職般將百般美食拿出來結孩子吃。

這時,我便問了一問這位母親她的孩子多大,跟著我便對她說,我見過很多這個年紀的嬰兒,還是大人拿著膠匙,一匙一匙的餵下去,尤其是由老人家或傭工照顧的孩子,而她會幫孩子拿著膠匙進食真的做得很好,她則說要讓孩子習慣自己拿著膠匙來吃。跟著我問她是不是一個人一手一腳的去照顧這個嬰兒,和沒有老人家和傭工幫手,她說是。我又問她是不是全職媽咪,她也說是。

我真的很佩服這位母親,她不但是全職媽咪,她還很懂得如何去教孩子,她的孩子,真的是幸福得很。如果香港的環境,可以讓多些母親回家去做全職媽咪,並且她們可以學到如何去教養孩子,這實在是整個社會的福氣。可惜現實是香港很多孩子都是由老人家或傭工照顧大的,所以陪養出一個又一個的宅男和港女了。

Monday, January 25, 2010

面對困難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必定會遇到不同的困難,例如是有關藝術才能,又或是學業運動,在香港的學生,已不能期望他們像環境差的地方一般教法,說不努力便不能成功甚至不能維生,這些說話對香港大部份中產的孩子來說,聽完是一點感受都沒有,因為他們從來不曾因為不盡力而明顯地失去某些東西,他們的父母必定會替他們補足的。

所以想孩子參與某活動,也只能培養他們的興趣,讓他們是因為自己喜歡而去練習,他們對一件新事物,可能是三分鐘熱度,開始時很熱心去練習,跟著不久便開始覺得悶,又或覺得困難而放棄,如果孩子抱著這種心態成長,他們將來將不能獨自面對解決他們的困難,至少,他們便沒有決心去處理困難。另外,成功感也是能令孩子有原動力去繼續下去,但是不是無一個項目都在短期內有成績,在沒有即時滿足感的情況下,孩子便很難去想像將來會有好成績,也不能因為這個將來的成績,便可以令孩子努力下去。

跟著我想到的是,首先要讓孩子明白為什麼要參加和做某項工作或活動,跟著,令孩子自己負起這個工作或練習的責任,父母不能老是在旁催促。可以的話,令這個活動可以早些有效果,增強孩子的滿足和成功感,另外,讓孩子明白,不是靠天份,他們得努力才能成大器;在練習過程中,真的要留意進度,和孩子在面對某一難度的反應,如果難度低,孩子會覺得沒意思做下去,如果難度太高,他們不斷失敗,他們便會對自己說自己怎努力也不能做到,不久便放棄,所以,家長得令孩子的進度是他們可以處理,並可以不斷令孩子想到,只要自己努力,便可以有進步;因此,決定每一步的難度,其實很重要,家長也得小心觀察。

現在的孩子已不可以硬迫,只得行軟,所以家長也得辛苦點了。

Monday, January 18, 2010

快點、快點

自從小孩子從嬰兒開始,尤其由要自己拿餐具食飯開始,父母最經常說的話,也許便是:「快點、快點!」孩子在任何時候做事,父母總是覺得他們是慢條斯理,脾氣好便會說說話來催促他們,脾氣不好的,也許已經會對孩子說他們:「是食了豬油嗎?總是慢吞吞的」,甚至駡和罰。但當父母越是催促,孩子便好像是鬥氣,便越是慢,父母脾氣差一點,也會給他們激得發瘋。

我自小便陪著女兒進餐,可幸的是她小時候可以靜靜的坐在高椅,到現在,她都會坐在餐枱邊進食,不會走來走去,但是她卻進食時就很不專心,左望右望,如果我在旁看著,有時也會忍受不了要提她要專心進食;我也會跟女兒說,如果她專心,便可以在食完飯之後做她喜愛做的事,例如看書和玩玩具,這方法有時有效,但有時也不管用。有時我會想,為什麼女兒會這樣呢?跟著又再想,如果這不是進食問題,而是讀書溫習,如果都是這樣,這個將會是未來十多年的問題,是一個很大很大的問題,而且現在的孩子最重要是要終生學習,如果她沒有了讀書或看書的自發性,這對女兒來說是一件嚴重的問題。我知道這個問題如果處理得不好,可以成為父母和孩子角力的戰場,開始時,孩子還少,家長可以以高壓去控制孩子,但可以想像,到孩子進入青春期時,孩子必定可以用他們的方法,取回他們的主權,到時,父母必定是輸家,而且更輸了親子間的關係,孩子可能既不成才,而關係又破裂了,父母由小到大所做的一切,也變得沒有義意。

最近,看過了一本翻釋書,名為《開心成大器》,英文原名為Positive Pushing,是一本很值得去看的書,而書中所談論的,便是有關如何令孩子有自發性去做事這個問題。作者仔細分析孩子不肯自發去做事的原因,跟著作者對不同的原因提出不同的建議,家長可以根據書中所描述的情況,嘗試去了解孩子的行為背後的原因,令家長可以及早改變教導的方法。

用簡單的幾句說話來總結,作者覺得父母必定要培養孩子的自尊心,主權感和情緒掌控力,書中很仔細講述如何建立孩子這三方面的條件,還有很清淅的指引讓家長可以檢視自己的孩子的行為是否暗示他們有問題。看完這本書,便會發現家長一般的言行,不利於培養以上所提的三項條件。

最大感受的是,作者說父母不要給子女感到父母對孩子的愛是有條件的,例如如果子女表現得不好,便會有很大的反應,例如責駡或罰,甚至不理不睬,而子女做得好,父母便表現得很高興,很關心孩子似的。這會令孩子以為自己必定要做得很好,達到父母的期望,才能得到父母的愛,是有條件的愛,孩子以這個心態來做任何事,開始時表現真的可能是好的,但慢慢孩子覺得這種有條件的愛壓力很大,孩子便開始不想令父母失望,所以會逃避,或一開時便表現得不好,令自己不能繼續下去。

正確的做法是當孩子表現得不好,跟孩子分析失敗的原因,說明只要他們努力做下去,例如練習,他們便可以成功。父母不會因為孩子失敗而表現得很不安,這只會嚇怕了孩子。

另外,現在的家長都會讓子女參加很多不同的活動,對於這些活動,孩子開始時多不願意參加,多是需要父母半迫半勸的參加。作者提出這樣做法所出現問題的事例,而正確的做法是鼓勵孩子真的從活動中得到成功感,而因這些成功感令他們自發的參與下去,父母的角色便是去啟發孩子如何從活動中得成功感。

從書中可見,孩子到青春期時,如果他們從來沒有掌握過自己的人生,他們便會想辦法從父母手中取回,也許這便是為什麼這麼多父母會覺得孩子到青春期,便會變得反叛,子女為了表達他們才是自己的話事人,他們已不會理會對錯是非,可能所有父母的建議,他們都會反對。所以,如果要讓子女能安全過度這個反叛的年代,家長便得了解子女的心態,適當的調節自己對子女的控制和期望。

這本書我是從公共圖書館借來看的,但是我覺得這是一本很好很值得參考的書,如果可以在書店找到,我也會自己買一本,久不久拿來看看自己教養女兒的方法,有沒有書中所說的問題。說到底,問題的年青人,很大機會是因為父母的教法有問題而成,所以,自己作為父母,實在有需要經常自我反省。

Tuesday, January 5, 2010

一言片語

今天和同事閒談,她說她女兒跟她說,她不想做女孩子了,因為她不想要生孩子,因為生孩子是很辛苦,很痛的。跟著同事說,她只跟她女兒說過一次她生產時的情況,也有提及生產時是很痛的,但是她想不到,原來當天的一句話,她女兒會記在心上,還令她覺得生孩子是一件苦事,甚至不想做女孩子。

這件事令我想到,孩子第一個老師必定是父母,而他們對父母的說話,多是先入為主,深信不疑,父母在不知不覺中說了一些話,甚至是父母以為孩子聽不到,其實這些說話,可能都聽進了孩子的耳裡,更成為他們的看法和態度,如果是好的價值觀,當然是一件好事,但如果那些是些論斷人的說話,對一些事物的偏見,這便會深遠的影嚮孩子。

所以,身教是重要,說話也得小心,否則,在將來某個時空,孩子便會說出一些父母很久以前的說話或意見,到時,真的是很難應付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