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anuary 31, 2010

全職媽咪

今晚獨自在商場吃晚飯,坐在商場食飯時,是和另一位年輕母親一同撘坐一個四人的坐位,她身邊放著一架嬰兒車,車上坐了一個一歲多而不到歲半的嬰兒。我看著這位母親吃飯,孩子輕輕的牙牙叫, 母親便拿了一個嬰兒膠匙,從自己的飯碗裡盛點飯,給孩子拿著膠匙,跟著引導他自己把食物放入口中,嬰兒吃得很開心,遞過膠匙給母親,當母親又再盛飯時,孩子高興地張開雙手擺動,當母親盛好飯,便又遞給孩子,幫他拿著,讓孩子自己放入口中,一膠匙一膠匙的吃下去。

我看到這情境,想起女兒當時差不多年紀時,我還是要餵她,她當時雖然不會走來走去,但是吃得並不專心,所費的時間亦長。我記得在女兒大概十八個月,我便要她自己拿著膠匙,自己將食物放入口中食。和今晚見到這位小朋友相比,這個小朋友吃得很開心,很主動。我從前跟身邊的人講,肚餓想進食實在是所有生物最基本的本能,但是當孩子的飲食,是要由別人來餵,由別人決定份量時,這個最基本的本能便慢慢退化,孩子不再重視飲食,更出現偏食,大人那麼擔心孩子吃不飽,結果便是孩子不再緊張是否吃得飽,食得專心,只看重是否好吃,反正一說肚餓,大人便好像是失職般將百般美食拿出來結孩子吃。

這時,我便問了一問這位母親她的孩子多大,跟著我便對她說,我見過很多這個年紀的嬰兒,還是大人拿著膠匙,一匙一匙的餵下去,尤其是由老人家或傭工照顧的孩子,而她會幫孩子拿著膠匙進食真的做得很好,她則說要讓孩子習慣自己拿著膠匙來吃。跟著我問她是不是一個人一手一腳的去照顧這個嬰兒,和沒有老人家和傭工幫手,她說是。我又問她是不是全職媽咪,她也說是。

我真的很佩服這位母親,她不但是全職媽咪,她還很懂得如何去教孩子,她的孩子,真的是幸福得很。如果香港的環境,可以讓多些母親回家去做全職媽咪,並且她們可以學到如何去教養孩子,這實在是整個社會的福氣。可惜現實是香港很多孩子都是由老人家或傭工照顧大的,所以陪養出一個又一個的宅男和港女了。

Monday, January 25, 2010

面對困難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必定會遇到不同的困難,例如是有關藝術才能,又或是學業運動,在香港的學生,已不能期望他們像環境差的地方一般教法,說不努力便不能成功甚至不能維生,這些說話對香港大部份中產的孩子來說,聽完是一點感受都沒有,因為他們從來不曾因為不盡力而明顯地失去某些東西,他們的父母必定會替他們補足的。

所以想孩子參與某活動,也只能培養他們的興趣,讓他們是因為自己喜歡而去練習,他們對一件新事物,可能是三分鐘熱度,開始時很熱心去練習,跟著不久便開始覺得悶,又或覺得困難而放棄,如果孩子抱著這種心態成長,他們將來將不能獨自面對解決他們的困難,至少,他們便沒有決心去處理困難。另外,成功感也是能令孩子有原動力去繼續下去,但是不是無一個項目都在短期內有成績,在沒有即時滿足感的情況下,孩子便很難去想像將來會有好成績,也不能因為這個將來的成績,便可以令孩子努力下去。

跟著我想到的是,首先要讓孩子明白為什麼要參加和做某項工作或活動,跟著,令孩子自己負起這個工作或練習的責任,父母不能老是在旁催促。可以的話,令這個活動可以早些有效果,增強孩子的滿足和成功感,另外,讓孩子明白,不是靠天份,他們得努力才能成大器;在練習過程中,真的要留意進度,和孩子在面對某一難度的反應,如果難度低,孩子會覺得沒意思做下去,如果難度太高,他們不斷失敗,他們便會對自己說自己怎努力也不能做到,不久便放棄,所以,家長得令孩子的進度是他們可以處理,並可以不斷令孩子想到,只要自己努力,便可以有進步;因此,決定每一步的難度,其實很重要,家長也得小心觀察。

現在的孩子已不可以硬迫,只得行軟,所以家長也得辛苦點了。

Monday, January 18, 2010

快點、快點

自從小孩子從嬰兒開始,尤其由要自己拿餐具食飯開始,父母最經常說的話,也許便是:「快點、快點!」孩子在任何時候做事,父母總是覺得他們是慢條斯理,脾氣好便會說說話來催促他們,脾氣不好的,也許已經會對孩子說他們:「是食了豬油嗎?總是慢吞吞的」,甚至駡和罰。但當父母越是催促,孩子便好像是鬥氣,便越是慢,父母脾氣差一點,也會給他們激得發瘋。

我自小便陪著女兒進餐,可幸的是她小時候可以靜靜的坐在高椅,到現在,她都會坐在餐枱邊進食,不會走來走去,但是她卻進食時就很不專心,左望右望,如果我在旁看著,有時也會忍受不了要提她要專心進食;我也會跟女兒說,如果她專心,便可以在食完飯之後做她喜愛做的事,例如看書和玩玩具,這方法有時有效,但有時也不管用。有時我會想,為什麼女兒會這樣呢?跟著又再想,如果這不是進食問題,而是讀書溫習,如果都是這樣,這個將會是未來十多年的問題,是一個很大很大的問題,而且現在的孩子最重要是要終生學習,如果她沒有了讀書或看書的自發性,這對女兒來說是一件嚴重的問題。我知道這個問題如果處理得不好,可以成為父母和孩子角力的戰場,開始時,孩子還少,家長可以以高壓去控制孩子,但可以想像,到孩子進入青春期時,孩子必定可以用他們的方法,取回他們的主權,到時,父母必定是輸家,而且更輸了親子間的關係,孩子可能既不成才,而關係又破裂了,父母由小到大所做的一切,也變得沒有義意。

最近,看過了一本翻釋書,名為《開心成大器》,英文原名為Positive Pushing,是一本很值得去看的書,而書中所談論的,便是有關如何令孩子有自發性去做事這個問題。作者仔細分析孩子不肯自發去做事的原因,跟著作者對不同的原因提出不同的建議,家長可以根據書中所描述的情況,嘗試去了解孩子的行為背後的原因,令家長可以及早改變教導的方法。

用簡單的幾句說話來總結,作者覺得父母必定要培養孩子的自尊心,主權感和情緒掌控力,書中很仔細講述如何建立孩子這三方面的條件,還有很清淅的指引讓家長可以檢視自己的孩子的行為是否暗示他們有問題。看完這本書,便會發現家長一般的言行,不利於培養以上所提的三項條件。

最大感受的是,作者說父母不要給子女感到父母對孩子的愛是有條件的,例如如果子女表現得不好,便會有很大的反應,例如責駡或罰,甚至不理不睬,而子女做得好,父母便表現得很高興,很關心孩子似的。這會令孩子以為自己必定要做得很好,達到父母的期望,才能得到父母的愛,是有條件的愛,孩子以這個心態來做任何事,開始時表現真的可能是好的,但慢慢孩子覺得這種有條件的愛壓力很大,孩子便開始不想令父母失望,所以會逃避,或一開時便表現得不好,令自己不能繼續下去。

正確的做法是當孩子表現得不好,跟孩子分析失敗的原因,說明只要他們努力做下去,例如練習,他們便可以成功。父母不會因為孩子失敗而表現得很不安,這只會嚇怕了孩子。

另外,現在的家長都會讓子女參加很多不同的活動,對於這些活動,孩子開始時多不願意參加,多是需要父母半迫半勸的參加。作者提出這樣做法所出現問題的事例,而正確的做法是鼓勵孩子真的從活動中得到成功感,而因這些成功感令他們自發的參與下去,父母的角色便是去啟發孩子如何從活動中得成功感。

從書中可見,孩子到青春期時,如果他們從來沒有掌握過自己的人生,他們便會想辦法從父母手中取回,也許這便是為什麼這麼多父母會覺得孩子到青春期,便會變得反叛,子女為了表達他們才是自己的話事人,他們已不會理會對錯是非,可能所有父母的建議,他們都會反對。所以,如果要讓子女能安全過度這個反叛的年代,家長便得了解子女的心態,適當的調節自己對子女的控制和期望。

這本書我是從公共圖書館借來看的,但是我覺得這是一本很好很值得參考的書,如果可以在書店找到,我也會自己買一本,久不久拿來看看自己教養女兒的方法,有沒有書中所說的問題。說到底,問題的年青人,很大機會是因為父母的教法有問題而成,所以,自己作為父母,實在有需要經常自我反省。

Tuesday, January 5, 2010

一言片語

今天和同事閒談,她說她女兒跟她說,她不想做女孩子了,因為她不想要生孩子,因為生孩子是很辛苦,很痛的。跟著同事說,她只跟她女兒說過一次她生產時的情況,也有提及生產時是很痛的,但是她想不到,原來當天的一句話,她女兒會記在心上,還令她覺得生孩子是一件苦事,甚至不想做女孩子。

這件事令我想到,孩子第一個老師必定是父母,而他們對父母的說話,多是先入為主,深信不疑,父母在不知不覺中說了一些話,甚至是父母以為孩子聽不到,其實這些說話,可能都聽進了孩子的耳裡,更成為他們的看法和態度,如果是好的價值觀,當然是一件好事,但如果那些是些論斷人的說話,對一些事物的偏見,這便會深遠的影嚮孩子。

所以,身教是重要,說話也得小心,否則,在將來某個時空,孩子便會說出一些父母很久以前的說話或意見,到時,真的是很難應付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