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rch 9, 2010

傭工的問題

記得在某一次黃子華的楝篤笑中,他曾說笑講過,現在香港人生細路,可以沒有媽媽,但不可以沒有傭工。雖然有點誇張,但是當看到社會上不同家庭的時候,尤其是中產以上,這句說話其實和現實相差不遠。

一個家庭的傭工數目,原來可以相差很遠,有一些家庭,家中有多至三個孩子,找一名傭工來照顧,但亦有家庭有兩個小朋友,便會請兩位傭工。記得有報道說過,張學友家中便有三個傭工,而之前看過一本書,名為「港孩」,提及一個生於暴發戶女孩,居於半山,家中便已有五個傭工。一個家庭可以請數名傭工是一件事,理論上,越多傭工,即越多人照顧這個家庭,生活的環境便越好,但是否有這個需要,則見仁見智。

傭工的出現,令香港的家庭普遍成了雙職家庭,即父母都要在外工作。父母和子女相處的時間少了,但傭工和孩子一同的時間則多;再者,傭工只想如何盡快做好她們的工作,不能期望她們會想如何去教導孩子,所以,傭工亦間接引致更多教養子女的問題。

我在想,請傭工的目的是什麼?在我心目中,找傭工來幫手,是因為父母都忙,不能兼顧家中的起居飲食和家務,而傭工的工作範圍,便是父母沒有時間做的事。但是我感到,有些家長是將原本父母的責任都交到傭工手裡,例如就算家長是在家中,都是交由傭工去照顧子女。家長份內的家務,例如摺被,如果大人都是由傭工來做,孩子看在眼裡,定會以為這些工作便是由傭工來做,長遠下來,孩子便會連這些工作也做不到。我相信,現在中產或以上的青年人,不論男女,大都是不懂得煮飯,更遑論煮餸;也許,中產的父母會覺得,他們的子女,定必也是中產或以上,所以一定可以能請傭工來照顧他們。

我相信大部份香港的家長,都不會很有禮地去指示傭工,孩子看在眼裡,當然會照學,所以對傭工也會用同樣的語氣來跟傭工說話,如果家長沒有阻止,尤其是覺得傭工真的是低人一等的家長,他們會容許子女用無禮的語氣來跟傭工說話,或要求傭工工作;久而久之,這些孩子對身邊任何人,包括同學、親戚、學校裡的老師、同學,都會是這樣。所以現在的年青人,也不會像上一代那麼有禮了。

對傭工來說,她們最重要是做好工作,所以她們會想盡辦法去盡快做完手上的工作,如果要照顧孩子,孩子便會要傭工陪,傭工便做不了工作,所以聽過有傭工在食物中加上安眠葯,令孩子多睡,另外,最簡單的方法便是盡量不讓孩子做任何事,所以孩子進食,最簡單的方法便是餵孩子吃,既清潔,又不用慢慢等,但是結果便是孩子學不到自顧能力。所以在餐廳裡,久不久便見到一些已經七八歲的孩子,還是要父母或傭工去餵,而孩子們則自己玩著自己的玩具。不知這些家長,將會讓他們的孩子,用餵食的方法進餐到何時。亦因為照顧孩子的緣故,所以有很多平日都是傭工照顧的孩子,出埠遊行也要傭工同行,他們的父母也懶得自己去照顧,也許有時會交低子女給傭工看管,自己便兩個人去了耍樂。

孩子還小的時候,例如是嬰兒到四五歲時,這個時期的孩子,便會和跟他們相處最多的人建立最好的關係,所以如果主要是傭工照顧年幼孩子,尤其和傭工同睡的,孩子們最想親近的,便不是自己的父母,反而是傭工。例如聽過案例,全家人在家,突然行雷,雷聲嚇倒了孩子,孩子第一個撲過去的,不是父母,反而是傭工,這對父母看在眼裡,不是味兒;相信部份家長會無可奈何地接受,也會有家長,主要是母親,離職回家去照顧自己的子女,可能會辭退傭工,也有部份會留下傭工,只作家務助理。大部份堅持要雙職的父母,也許覺得不可以接受生活水準下降,也可能是因為經濟原因(例如要供樓),也可能是因為保障,怕在不知的將來突然被辭退而失業,其實也是被環境所迫成。如果只是因為不想生活水準下降而不肯辭職,我便會建議再三想一想,如果可以保持生活水準,但是將來自己的子女和父母,形同陌生,我想,這父母到時回頭望,可能會想,寧願建立好和子女的親子關係,也不要辛苦數十年積累的財產。

雖然大部份人對傭工的評語都不好,中產家庭走在一起,其中一個共同話題便是談傭工的問題,但是,也曾聽過有家長覺得傭工是好的,例如一個中產家庭,孩子們出入都是坐私家車,沒有私家車時,父母也只會乘的士,所以當孩子年青時,父母也不懂教子女如何乘公共交通工具,但是傭工在香港時間長了,懂得乘公共交通工具,所以他們反而懂得教那些子女怎樣乘車。

說到尾,傭工對香港是有其貢獻,否則父母其中一人便定要回到家中照顧子女;傭工不老實、工作得不好等新聞,時有所聞,但是其實如果相比本地香港人和傭工的犯案率,沒有正式計過,但相信她們的犯案率應比香港人低。如果顧主能多體諒傭工飄洋過海,人生路不熟,又對香港的文化認識不深,我相信傭工做得開心,也自然會做得更落力更好。

Friday, March 5, 2010

少年得志大不幸

這是我小時我父親跟我說的話,大概意思是,如果人在年青的時候已經成功,反而是他們的不幸;自己小時候聽不明白,到現在長大了,才感到這句說話的真正義意,和其他啟發。

現在家庭,生孩子少之又少,對孩子總是照顧周到,凡事都以孩子為先,所有好的東西也先為孩子準備,父母覺得某些東西是好,便已替孩子準備好,所以孩子都不需要去爭取,每每有父母做後盾。而成長之後,父母又會為子女的前途安排,有錢的,讓孩子到海外留學,又或大學畢業後,替孩子找工作,又或在經濟上支持子女去創業。子女從來都不曾遇到困難,從來都沒有自己去想辦法解決,不經過磨練,又怎算真正成長呢?最大的問題是,很多家長,尤其是老人家,可能覺得孩子遇上困難是不好的,令他們灰心,應該盡量避免孩子遇上困難。可惜的是,當他們從沒遇上困難,到真正遇上困難,父母可能已幫不了忙,而自己又沒有能力去解決,他們到時可以怎做,祝他們好運了。

另外一個得志的形式便是在物質上反映。香港社會上有很多中產或以上的家庭,父母雙職,能和子女相處的時間不多,所以很多父母都會在物質上補賞,買很多東西給子女,零用錢又多,出入都是乘私家車。甚至有孩子從來沒有乘過地鐵,撘過巴士,所以他們也沒有能力自己去乘交通工具,出入都是伸手牌,乘的士。再者,孩子在生活上習慣了物質上的質和量,很難適應如果有朝一日變差,例如父母經濟出現問題,又或他們自己不能自己有能力滿足自己物質上的要求,是很難適應的,例如一個大學畢業生,首份工作薪金也許是一萬左右,如果要還貸款之後,所餘下的錢和他們未畢業前差從父母得來差不多,他們便會去想為什麼要工作,也沒有心機去上班。既無心,亦做得不長,試問又如何從眾多職員中受到賞識呢?可以的話,讓子女明白,要得到某些東西,他們便得付出努力,得來才有價值,才是真正的開心。同時希望,他們明白,既然金錢得來不易,也更加要惜珍金錢,得用得其所,這是更深一層的期望了。

現在自己因為要照顧女兒,收入少了,生活水準也不能保持以前的水準,最明顯是我沒有再養車了,我對自己說,那些錢便用來支付女兒的部份開支。另外,因為沒有了車,所以出入也得用公共交通工具,我反而覺得,這令女兒明白,一般人便是這樣生活,沒有什麼問題,家不一定是有車的。到女兒再大一點,我也會讓女兒去找尋乘車路線,也許也是對她的一個緞練,也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