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May 5, 2010

兒童的感覺

孩子雖然對一些抽象的概念不太理解,但由嬰兒開始,他們的感覺系統已完全發展,所以他們會覺得冷熱、飽餓、累和充滿精力;可惜,眼見很多家長,卻不信任自己孩子的感覺,強加自己的主觀準則在孩子身上,令孩子得不到正常的發展。

就感覺來說,大人(尤以父母、老人家為主)會用自身的感覺或推測結果,來為孩子決定,最明顯的便是飽餓。大人會觀察孩子的食量,我便記得以前我女兒還是以奶為主糧時,我們是會記下每一餐吃了多少安奶,如果吃少了,便會覺得孩子定是有某些問題,簡單的可能是吃奶多了,熱氣,要吃開奶茶,甚至用開奶茶來開奶粉給女兒飲,那時我心在想,開奶茶是什麼成分,為什麼可以用來開不同成分的奶粉?但是聽到每個家長都是這樣,也沒有深思,現在想來,也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應該多詢問醫生的意見,又或請一位陪產員來問,因為他們接受過培訓,所以應該可信性比較高。

那時,如果女兒吃不完預定的份量,老人家的教法是敲奶樽弄醒女兒,令她繼續吃下去,直至吃完為止,為此,吃一次奶便是一個小時,而每餐奶相隔兩小時,所以放下女兒不久,便又再抱起女兒又餵了,心想,是這樣嗎?那時因為心只想,跟著老人家的做法應該沒有錯,他們剛剛還為其他家長照顧過初生嬰兒;後來,思前想後,才明白,這做法源自大人對嬰孩自身感覺的不信任,大人覺得應該要吃那麼多,便要吃那麼多,這個信念到再大一點,開始進食流質食物,再到固體食物,大人都覺得,一定要吃到之前那麼多,再者,孩子在某些情況下,是可以多吃的,例如餵食,例如看電視,例如吃得久些,所以大人期望孩子吃到自己心目中的份量,便出現了很多本末倒置的情況,例如是否自助專心去吃不重要,最重要吃完所有東西,學習自己拿餐具來吃不重要,餵食可以吃完所有和沒有弄污枱面較重要。短期的問題是,孩子不能自助進餐,自顧能力低,更進一步是,當他們表示已吃飽,大人卻覺得份量不足,嬰孩開始時還會抗拒,但當他們發現抗拒是沒用,吃完反而有著數,他們便開始不信任自己的感覺。

同樣,孩子是否穿得過多過少,也是由大人決定。看到很多大人,一進入某個地方,是熱了是冷了,不問孩子,便自行為孩子解衣或添衣,孩子抗拒,大人又會以各種方法,威迫利誘的去令孩子接受,孩子既不再理會自身的感受,又以有著數為是否接受為準則,其實百害而無一利。我自己的做法是,如果我覺要解衣或添衣,我會問一問女兒是否需要解衣或添衣,如果她要做,我便會為她做,否則,我會提她自己要留意溫度,有需要時出聲找我為她解衣或添衣,但是如果她做不到,我便要為她作決定;這樣,女兒便會自己去留意自己的情況,有需要時便找我;到她真的來找我幫手,我便會跟著告訴她,她又長大了,可以為自己決定是否解衣或添衣,女兒聽到,自信心又大點,又覺得自己真的長大了。

大人不信任孩子的感覺,短期影響只是在那一件事上出現,而孩子則失去對自己的信心;這種心態開始於生活上,慢慢便發生在其他方面,例如對事物的看法,做事的決定,孩子習慣大人幫他們去做決定,反正自己做決定也不得要領,所以之後對身邊事,不聞不問,有事,便想著找大人幫手。可想而知,現在很多大學畢業之後的年青人,都還是抱著父母為自己打算的心態,再到結婚,置業,生兒育女等人生大事,都還是要父母操心,要父母出力。到那時,父母會覺得為什麼自己的孩子這樣沒出息,但是父母卻不會想到,原來自己的子女由孩子到長大後,每件事他們都為子女操心,為子女決定,從來沒有想過讓子女學習獨立,讓子女去學習分析,學習為自己做決定。

另一個可能的現象是,大人以自己的觀點,強加在孩子身上,而很多時都美其名是為孩子著想,是愛他們,孩子便會想,愛一個人,原來便是用自己的觀點角度,為所愛的人思考、作決定,跟著加之於所愛的人身上,被愛者接受則可,否則,便會覺得被愛者不接受自己的關心和愛,產生不快,亦破壞了關係。大人和孩子的年紀也會成長,到某一天,大人和孩子都有自己的生活,有其獨特的經驗和想法,但是如果兩者都還是以這種模式去「愛」對方,結果會是不能再維持兩者之間的關係。所以這種做法最大的問題是,大人不信任和尊重孩子(或別人)有能力去感覺,有能力去自己做決定。

操心是大人,最終受害的,可能卻是子女一生。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