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anuary 18, 2010

快點、快點

自從小孩子從嬰兒開始,尤其由要自己拿餐具食飯開始,父母最經常說的話,也許便是:「快點、快點!」孩子在任何時候做事,父母總是覺得他們是慢條斯理,脾氣好便會說說話來催促他們,脾氣不好的,也許已經會對孩子說他們:「是食了豬油嗎?總是慢吞吞的」,甚至駡和罰。但當父母越是催促,孩子便好像是鬥氣,便越是慢,父母脾氣差一點,也會給他們激得發瘋。

我自小便陪著女兒進餐,可幸的是她小時候可以靜靜的坐在高椅,到現在,她都會坐在餐枱邊進食,不會走來走去,但是她卻進食時就很不專心,左望右望,如果我在旁看著,有時也會忍受不了要提她要專心進食;我也會跟女兒說,如果她專心,便可以在食完飯之後做她喜愛做的事,例如看書和玩玩具,這方法有時有效,但有時也不管用。有時我會想,為什麼女兒會這樣呢?跟著又再想,如果這不是進食問題,而是讀書溫習,如果都是這樣,這個將會是未來十多年的問題,是一個很大很大的問題,而且現在的孩子最重要是要終生學習,如果她沒有了讀書或看書的自發性,這對女兒來說是一件嚴重的問題。我知道這個問題如果處理得不好,可以成為父母和孩子角力的戰場,開始時,孩子還少,家長可以以高壓去控制孩子,但可以想像,到孩子進入青春期時,孩子必定可以用他們的方法,取回他們的主權,到時,父母必定是輸家,而且更輸了親子間的關係,孩子可能既不成才,而關係又破裂了,父母由小到大所做的一切,也變得沒有義意。

最近,看過了一本翻釋書,名為《開心成大器》,英文原名為Positive Pushing,是一本很值得去看的書,而書中所談論的,便是有關如何令孩子有自發性去做事這個問題。作者仔細分析孩子不肯自發去做事的原因,跟著作者對不同的原因提出不同的建議,家長可以根據書中所描述的情況,嘗試去了解孩子的行為背後的原因,令家長可以及早改變教導的方法。

用簡單的幾句說話來總結,作者覺得父母必定要培養孩子的自尊心,主權感和情緒掌控力,書中很仔細講述如何建立孩子這三方面的條件,還有很清淅的指引讓家長可以檢視自己的孩子的行為是否暗示他們有問題。看完這本書,便會發現家長一般的言行,不利於培養以上所提的三項條件。

最大感受的是,作者說父母不要給子女感到父母對孩子的愛是有條件的,例如如果子女表現得不好,便會有很大的反應,例如責駡或罰,甚至不理不睬,而子女做得好,父母便表現得很高興,很關心孩子似的。這會令孩子以為自己必定要做得很好,達到父母的期望,才能得到父母的愛,是有條件的愛,孩子以這個心態來做任何事,開始時表現真的可能是好的,但慢慢孩子覺得這種有條件的愛壓力很大,孩子便開始不想令父母失望,所以會逃避,或一開時便表現得不好,令自己不能繼續下去。

正確的做法是當孩子表現得不好,跟孩子分析失敗的原因,說明只要他們努力做下去,例如練習,他們便可以成功。父母不會因為孩子失敗而表現得很不安,這只會嚇怕了孩子。

另外,現在的家長都會讓子女參加很多不同的活動,對於這些活動,孩子開始時多不願意參加,多是需要父母半迫半勸的參加。作者提出這樣做法所出現問題的事例,而正確的做法是鼓勵孩子真的從活動中得到成功感,而因這些成功感令他們自發的參與下去,父母的角色便是去啟發孩子如何從活動中得成功感。

從書中可見,孩子到青春期時,如果他們從來沒有掌握過自己的人生,他們便會想辦法從父母手中取回,也許這便是為什麼這麼多父母會覺得孩子到青春期,便會變得反叛,子女為了表達他們才是自己的話事人,他們已不會理會對錯是非,可能所有父母的建議,他們都會反對。所以,如果要讓子女能安全過度這個反叛的年代,家長便得了解子女的心態,適當的調節自己對子女的控制和期望。

這本書我是從公共圖書館借來看的,但是我覺得這是一本很好很值得參考的書,如果可以在書店找到,我也會自己買一本,久不久拿來看看自己教養女兒的方法,有沒有書中所說的問題。說到底,問題的年青人,很大機會是因為父母的教法有問題而成,所以,自己作為父母,實在有需要經常自我反省。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