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anuary 5, 2012

睡眠習慣

在香港,很多在職人士的工時也很長,日出而作,日入未息。平日長時間工作,到假日時,難免想在早上多睡一點,享受所謂「自然醒」,實在是無可厚非。另外,亦有成年人在星期五晚外出玩樂,在星期六早上便多睡一會,因此星期六晚又同樣夜瞓,星期日便一樣遲起床,星期日晚當然又不能早睡,夜睡了的結果是星期一早上不想起床,整天工作也沒有精神。但是對孩子而言,這樣的睡眠習慣又是否合適呢?

相信有些小朋友,在週末或長假期會跟著其他家人一同遲起床,跟著在晚上平日上床睡覺時,必定還是很精神,勉強孩子留在床上,只會令他們在床上輾轉反側,令他們習慣在床上想東想西,又或家長見到反正子女睡不著,便讓他們遲上床,結果明天也不能在正常起床時間起床。所以當開始了遲起床,父母既然容許子女今天遲起床,除非有特別原因,明天也會一樣,結果是整個假期也會遲睡遲起,尤其是長假期。但是當假期過後,孩子要再次早起上學去,孩子多不願意也要起床,到晚上當然累了,便再次回復早睡早起了。所以,要早睡早起,其實不難,只要辛苦捱眼瞓一天即可,問題只是孩子當然不想,家長也不堅持。

所以,由此可見,如果孩子夜睡了,早上在平日起床的時候著孩子起床,他們當天當然會累一點,整天都好像睡不夠的,而且不要午睡,但是既然累了,到晚上平日上床的時間(或更早),孩子一上床便可以入睡了,明天便可以如平日起床的時間起床。長期堅持下來,孩子便可以建立好早睡早起的生理時鐘,不會失眠。

平日早睡早起,而假期遲睡遲起的結果,是孩子不能建立良好的睡眠習慣,而當孩子多留在床上睡不著時,久而久之便會令孩子產生失眠的現象。家長看到孩子夜睡了,早上當然不忍心孩子睡不夠,整天也沒精打彩的樣子,再者,部份孩子夜睡的原因,也和父母的決定有關,例如父母帶了孩子去夜街,所以父母也不會如常著子女起床。但想深一層,沒精打彩的是一天,但是形成失眠的影響卻是一生。家長為了孩子一天沒精神會痛心,但是讓孩子形成失眠的問題,和建立不到早睡早起的習慣,反而不覺得痛心嗎?

所以我在女兒還小的時候開始,便堅持女兒不能遲過早上八時起床,現在女兒要上學的日子,便更要七時起床,就算前一晚是夜了點睡,下午也不會讓她午睡,我寧願女兒當天累一點,晚上便可以更早和更易入睡,明天便可以回復正常。到現在女兒七歲了,她總算可以一上床便可以入睡,不會賴在床上睡不著。

其實不遲起、不午睡的做法,對成年人亦有效,成年人姑且做不到,覺得辛苦,要家長堅持子女做,當然更有「無人性」的感覺。成年人可以試試,當經體驗後明白原來現實就是這樣,是可以改善睡眠時,同樣的做法,便要子女由小開始建立了。

Saturday, August 20, 2011

唔話得

在教養女兒時候,感到一種很強「唔話得」的感覺。唔話得的包括了孩子,原來也包括了其他有機會幫忙照顧女兒的人,例如老人家,傭工。

「唔話得」孩子(意思是不能罵她),是現在的父母不能再用強勢的模式來教養孩子,「捧下出孝兒」這種想法當然不被接受,現在連罵孩子,也要顧及孩子的反應,顧及她的自尊,要責罵時間不能長,不能公然去罵,要讓孩子有下台階,不會令孩子自卑,基本上我是支持這做法,而我絕大部份時間都是這樣做;但是有時也會心想,孩子由小到大都可以有一個很好的自我形象,被人罵的時候,別人總不會讓她太難受,現在連學校裡的老師,也不能體罰,也不能令學生的自尊有損。

父母老師,責罵不會太過份,但孩子不能永遠都只和父母老師相處,到就業時,一同工作的人,便不會這樣為被罵者設想,下屬工作不能滿足上司,上司罵下屬實在無可厚非,有些上司更會在其他職員在場時去罵,下屬的自尊當然不是上司責罵別人時所考慮的範圍之內,被罵了,自尊受損,感到沒有面目,不好意思再處身於這個環境,他們便會憤憤然離開去了,但是他們還是會覺得他們的離開,是因為被人責罵,就算要罵,也不應在其他人面前罵,不給他們面子,令他們不能再留下去,但是他們未必會去想歸根究底是自己做錯了事。

所以我覺得真的有需要他們嘗試一下做錯事給別人罵的感覺,是不開心的經歴,但是孩子在小時候不開心的時候,父母還可以在他們身邊,所以父母可以適時輔導,告訴他們他們「應有此報」,明白如果不想再次這樣,他們得從這次被責罵中學習,別人會動氣的去罵他們,實在是他們學習的好機會,亦不應怪責罵他們的人。如果他們將來長大後,才給別人首次責罵,他們可能會應付不來。要孩子給別人罵的機會,最好不是由父母來罵,孩子在父母面前做得不對,父母當然可以罵,但是現今父母和子女相處的時間已經不多,相信很多父母都不想在這些僅有的親子時間來罵子女,所以,倒不如由別人來罵吧。我想到最適合的人選便是孩子在課外活動時的導師,例如運動的教練,樂器的老師,如果孩子是喜歡那個活動,他們做得不好,給導師罵,他們定知道是自己做得不好,而被罵是應該的。可惜,有時會見到有家長當子女做得不好而給導師罵時,父母反過來要求導師不要罵,或不要罵得那麼兇,白白錯失了給孩子嘗嘗被罵感覺得機會。

除了孩子不能罵,原來連有份照顧孩子的人都「唔話得」,例如老人家和傭工。對於老人家,「唔話得」的意思是最好不要給意見,除非父母很清楚老人家聽過意見後會跟他們的做法,否則,老人家聽過意見之後,既不會改變,只會變成各人之間的心病,破壞了家人的關係,孩子見到父母和老人家不和,或要對老人家不客氣的說話,也不是什麼好的身教,所以,不說也罷,可以做的便是自己親力親為了。

另外,如果老人家是自己的長輩,和他們口角,大都是沒有「隔夜仇」的。但如果是伴侶的長輩,便得很小心很小心,因為如果對他們多多意見,除非自己伴侶支持,否則心病更嚴重,破壞的關係不單是和老人家的關係,更會是和自己伴侶的關係,實在是得不賞失。所以,更加是「唔話得」,真的要給意見,如果自己伴侶支持,便由伴侶來說,如果自己伴侶不認同不支持,倒不如親力親為好了。

而另一個「唔話得」的對象便是傭工,而對她們來說,「唔話得」是不要太嚴厲的責罵她們。傭工對於照顧孩子扮演著一個頗重要的角色,差不多父母不能做的工作,都是由傭工來替代,所以傭工跟孩子在一起的時間,便比父母還多。傭工來自一個不同的國度,價值觀和做法必定和本地的父母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所以傭工的做法不合意,父母便也會責罵她們,某些傭工是接受意見的,但某些傭工不能接受意見,又或父母責罵時過了火,可能小部份傭工會懷恨在心,她們之後會做什麼實在難以推測。另外,如果父母在孩子面前責罵傭工,便會令孩子覺得傭工便是做錯事或做事做得很差,甚至覺得她們是「下等人」,她們是可以責罵的。結果是孩子對傭工便會像父母對她們一樣呼呼喝喝,傭工照顧孩子時給孩子的指示,孩子也不會理會。所以,可以做到的話,傭工做錯事要責罵當然是合理,但不要太過動氣和嚴厲,亦不要在孩子面前來責罵。

為了孩子,父母可以說是要忍氣吞聲,是辛苦的,但是如果可以過了這一關,過了這個階段,便可以看到成果,還是值得作為父母的去做的。

Monday, August 15, 2011

誰羡慕誰?

對大部份人來說,人生便是經過一個又一個的階段。兒時開開心心遊玩學習,學成時投入工作,之後有人會選擇「拍拖」,當中有些會結婚,(正常來說)已婚夫婦當中有些會選擇生兒育女,但亦有一些會選擇不生育子女,可能取而代之去養寵物,自得其樂。

如果單純以實質上的付出和收獲來決定是否生育,怎樣計也算不出要去生育的決定。我反思我自己,如果沒有女兒的誕生,我的下半生一定會走一條不一樣的路,而女兒出生之後,我自覺明白更多的世事,明白自己更多,而因為要教導女兒,也得時刻反省自己的所言所行,人更加成熟了,人生觀也改變了,這些得著都不是物質上可以衡量的,所以我慶幸自己選擇了這條路。

跟其他家長聚會,聽到有家長說,作為家長之後,勞心勞力,當看到有些已婚夫婦沒有生育,或改而養寵物,見他們消遙自在,平日回家輕輕鬆鬆,假日自得其樂,長假期環遊世界,反觀為人父母的,放工回家為子女跟功課,假日帶著子女奔走於不同課外班之間,父母職份便從來沒有假放,所以為父母者無不對沒有子女的夫婦羡慕不已。

有家長便說,到我們年老時,和沒有子女的夫婦相比,可能反過來他們會羡慕我們有子女的夫婦,他們到老時,可能也只是和寵物作伴,當身邊的人一個一個離開,人生也許只會越來越孤單,而有子女的,到時便會有兒有女甚至有孫,熱熱鬧鬧。

當然,對選擇不生育的父母,他們早有心理準備,也無不可。對父母來說,教養子女難免時有心力俱疲,在疲累的時候,跟自己說,自己是在做一件很偉大的事,一件如果沒有做自己將來會後悔的事,不必去羡慕他人,自己休息一下,放鬆自己,開放自己,才有能量和胸襟去繼續去教養子女。

Thursday, July 28, 2011

忍心

孩子都是愛吃小食,女兒也是。她每天放學乘校巴回到校巴下車處,大概四時左右,我接她之後,我總會問女兒是否肚餓,而她總是說肚餓,想到離晚餐的時間還有三個多小時,女兒要吃個茶點,也是合理的,所以我便會帶她去小食店買小食,而她鍾情的小食,便是燒賣。這家小食店,五元是六粒,我會跟女兒說是我們分享的,她便會問我想吃多少,我通常對她說,我只想吃一粒,女兒便開開心心的在小食店外進食,吃下餘下的五粒。

那天,女兒吃了兩粒燒賣,便說熱,她單手拿著燒賣,單手給自己除衣服,就是這樣,她手上的燒賣便跌在地上,女兒看到燒賣跌在地上,很不開心,她沒有大叫痛哭,很乖,眼中滿是淚水,她從地上拾起掉在地上的燒賣,走向垃圾筒,抛了入去。我看在心裡,很感動,因為女兒很乖,心中有衝動想要補買燒賣給女兒吃。但是想了想,最後也沒有買,我攬著眼紅紅的女兒,安慰了她兩句,便拖著女兒離開小食店了。

女兒從小時候開始,進餐時,我便經常對她說,小心的拿著或夾著吃,如果食物跌了,便沒有了。我曾聽過有意見說,如果子女的食物真的跌了,就是因為是一家人,所以又怎能要子女真的沒有東西吃,當然是要給另一些食物給子女吧,如果一家人都不這樣做,還算是什麼一家人?

如果我照顧的不是我自己女兒,而是別人的子女,我肯定會補買給他吃,因為我相信絕大部份家長都會這樣做,而如果我不這樣做,別人便會說我很刻薄,很無情,所以,我是一定會買的。 但是我對女兒說了那麼多年,跌了便沒有了,我不能言而無信。在那一刻,看到很乖的女兒,心有點痛,我知如果我買給女兒,女兒一定很開心,但是,我想了想,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讓女兒明白機會不是常有,機會到來時,如果不好好把握,機會便會離開,沒有人可以把機會再找回來。另外,我也不能因此讓女兒有依賴的心態,便是如果自己做錯了什麼,父母便一定會為她補救,有些事父母是可以補救,但當女兒越來越接近成人時,父母能為子女補救的機會和能力,也越來越細了,令女兒有依賴心,長遠來說是害了她。學懂珍惜,學懂重視自己所擁有的,相比這次補賣給她,她學到的定是更多,對她一生人更有價值。

Saturday, February 5, 2011

無選擇、多選擇、不選擇

我相信自己在孩童的時候,家境不是富裕,家中又有兄弟,父母的能力有限,工時長,所以對我的照顧不是大週到。所以我想在那個時代,父母對子女所提供的物質條件,可以說只能僅僅符合最低的要求,所以孩子的反應是,接受或不接受,沒有選擇可言。到了今天,這一代的本地中產家庭,物質水準確比從前的好,父母在照顧孩子的事情上,有很多選擇,簡單如初生開始食用的奶粉,到所接受的教育,孩子初生時,沒有什麼自己的意見,但是父母的決定也不會有什麼大問題,到孩子開始有自己的意識時,因為有能力,照顧的人,包括父母、傭工或老人家,便開始去問孩子想要什麼,如果可以的話,大都二話不說跟從,但是久而久之,因為孩子都喜歡某個決定,而大人總是可以做到,所以照顧者雖然提供了選擇,但是孩子便是由始而終都去選擇自己習之為常的選擇,變成不去作一些新選擇,結果是,在照顧孩子的事情上,由從前的無選擇,到父母有能力去給孩子多選擇,到孩子不理會新選擇而只會選舊選擇,而變成不選擇,世事真的難料。

曾經看過一個很極端的例子,有父母帶孩子去飲宴,差不多要開餐時,父母便去買了個麥記套餐回來給孩子吃,也許整個飲宴,這個孩子也不會去吃主人家所提供的食物了。在飲宴期間,選擇多了,但是父母有能力提供一個另類選擇給孩子,孩子便不去選擇,只選自己喜愛的食物,不知如果父母不依,孩子會有什麼反應了,但相信也不會是一個開心的結局。

現在是農曆新年,我帶女兒到老人家吃晚餐。開飯時,枱上六七樣菜,是老人家花時間去弄的,還有一個小碟,上面盛著一隻荷包蛋,估計是老人家知道其中一個孫兒喜愛吃,便弄一隻出來給他吃,女兒看到了荷包蛋,也嚷著要一隻,我見份量只足夠一個孩子,便對女兒說,枱上還有其他餸,來到這裡便吃這些吧,如果她喜歡吃,回家時我便弄給她吃,跟著不久,老人家便弄好另一隻荷包蛋給女兒,這時,我再說話也沒有用,女兒開開心心的吃了。一隻荷包蛋,便已足夠一個小孩子半餐飯了,再吃多一點菜,便已吃完整餐飯。餐後老人家說,不要吃剩那麼多,她再叫孩子們來吃,孩子們也不理啋了。跟著,我跟老人家說,她辛辛苦苦弄那麼多不同的好餸,為的想孩子多吃一點好東西,但是她一隻只須五分鐘弄出來的蛋給孩子們吃,其他她的餸也沒有人吃了。老人家辯說這也不是什麼好餸,我想,怎樣也比一隻荷包蛋好吧。我跟老人家說,孩子們想吃,也不用現在即時弄給他們吃吧,老人家則說不想孩子不開心,我便說,老人家為了不讓孩子不開心,現在枱上的餸沒有人吃了,這便是結果。

我想,孩子不選擇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其中一個表徵便是偏食,現在看電視廣告,也有專為偏食孩子而設的奶粉,相信偏食這個問題也相當大。另外,孩子在家,常可以要求照顧者提供他們喜愛的食物,所以他們可以不去接受新的食物或味道稍和平常的不同,枱面上的食物多的是,不吃這味餸,還有其他,孩子又不是吃得多,所以只吃自己喜愛的餸便可,照顧者為免要在餐枱上和孩子費時,又怕吃剩食物,也會慢慢多弄孩子喜歡吃的東西。這個問題在外地旅遊時更嚴重,因為到外地,就算經改良至合香港人口味, 還不是全完一樣,所以孩子到外地可能沒有任何餸可以選擇,可能每餐吃不飽,餐後才到外面吃小食或快餐了。

飲食以外,孩子這種要其他人給予他們期望的選擇的問題,可能影響更深遠。例如有難事,孩子可以不選擇,只選擇容易的做法,而父母便為孩子處理了難做的事;當孩子長大時,父母有能力經濟上支持子女,所以有選擇給子女不工作,而子女亦因此可以選擇不工作,留在家中或繼續學業。

人生之中,未必每件事都是喜歡做的,為了達到某個目的,有時也得勉為其難去做,沒有選擇,所以如果一個人成長的時候,不學會學懂接受現實,克服困難,將來也許只會要求別人去符合自己的期望,如有問題,便肯定是其他人的錯。所以我想,教導子女去接受一些現實的情況也許是必要的。

Friday, December 31, 2010

「唔洗驚。。。」

前天女兒參加完日營之後,和友人的傭工一同在校巴站等校巴回來。友人的女兒下車後,傭工便遞上茶點,之後,女兒也都下車,女兒見到友人的女兒在吃茶點,便問我可否吃茶點,我便跟女兒說,我們現在回家去,不要在街上吃了,回到家中洗完手才吃吧。女兒便不太開心,但也只好跟我回家去。在途中,友人的傭工見到我女兒不開心,便拿出很多茶點糖果給女兒,女兒很乖,她問過我才取,但我跟女兒說,家中還有很多很多茶點糖果,不拿了,友人的傭工見我不準女兒拿,更繼續勸我女兒拿糖果,最後更說:「唔洗驚爸爸,拿去吧。」我便立即跟友人的傭工說,怎可以跟我女兒說這些話?友人的傭工也知道說錯話,連說對不起。之後,我再見到這個傭工,她也不敢再向我女兒提供糖果茶點了。

其實這傭工的做法,問題已不在是否拿糖果,而是為什麼她可以勸一個小朋友不用去理會她父母,跟著還可以拿到糖果作獎勵呢?我心想,如果長時間給這位傭工來照顧小朋友,不知會把小朋友教成怎樣的品行呢?

有時真的怕其他人給女兒糖果小食,因為如果教女兒凡有人給她糖果都要,女兒可能會對其他人有期望會給她糖果,但是教女兒任何人給都不要,她自己不開心,有時也真的做不到,例如她獨自上學去或參加興趣班遇到其他人,如果有些人給便要,有些人給便不要,這又如何去教她那些人可以,那些人不可以呢?又是另一個問題。有時會想,為什麼很多大人(尤其是沒有教養過小朋友的大人),都不問准小朋友的家長,才決定是否給小朋友糖果呢?不要見到小朋友拿著糖果開開心心,有時為了止哭,便覺得沒有問題,因為問題他們是看不到,都是由父母來承擔和處理。

對於前天這件事,勸我女拿糖果的是位傭工,我可以阻止她給我女兒糖果,但是如果是其他人呢?例如親人或長輩呢?這便變成了一個很難解決的問題,家長要考慮是那些親人,家長和親人之間的關係和互動,會否影響家長和那親人,甚至父母之間的關係和感情,當涉及成人之間的問題,便不再是小朋友的問題,但影響可能更深遠。至於怎樣去解決,便要小心去處理,但最重要的是,怎樣也不要影響父母之間的關係和感情。

可能其他人覺得父母太過小心眼,但是小朋友的價值觀和態度,便是在不斷出現在孩子身邊的小事,觀察大人的處事方法中學到。

Saturday, December 11, 2010

一命二運三風水

小時候,父親已對我說過這兩句說話:「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相信是傳統智慧,但父親沒有多說,也許是因為讀書之前還有四項,如果多說,可能反而令年少的我以為讀書並不重要,所以父親並沒有多講解下去,自己當時也會覺得很迷信,又有點宿命論的感覺,所以之後也沒有多想了。自從女兒出生之後,對人生,對世事都想得深入了,人也許更成熟,近日想起了這句說話,對人生和教導女兒有更深的理解。

從前一想到「命」,便想到外國的俗語「含著金匙出世」,和很多人戲言想有個富翁作父。但近日心想,「命」,不就是一個小生命來到世界時所處的處境以及和其他人的關系?對於一個小生命的成長和一生而言,這些處境人脈,除了家境之外,我想也包括了父母是怎樣的人,對人生有什麼看法和有什麼閱歷,父母是否懂得教養子女,父母之間的關系,姻親兩家之間的互動關系;另外,在現今父母皆職的情況下,孩子由那位老人家來照顧,影響也很大,父母長者,這些人脈,孩子出生前早成定局,根本是改不了,而這些早成定局的人脈,我想也可以理解為對一個孩子所謂的「命」了。

跟不少父母談過教養問題時,其中一個常見的問題,便是父母其中一人,覺得有照顧自己子女的其中一位親人,尤其是另一半,又或是其中一位父母的上一代,不懂得教養子女,情況形同對抗,想跟他享討論如何教養,卻又不肯接受改變,想不讓這位親人來照顧,但又不能,例如倒不能因為另一半不懂教養而跟他離婚,令子女頓成單親,對子女來說,這影響比有一個不懂教養的父或母更甚;所以我會對遇上這問題的父母說,這問題出現旱於子女出生,是先天的問題,是「整定的」,改不了,只能盡力補救,令對子女的影響減至最小。

至於「運」,我則理解為子女出生後的際遇,而不一定是字面所聯想到的「運氣」;另一方面,相對於「命」,「運」則是有關於後天的培養,習慣的建立,和三字經中首四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當中的「習」相似,是習慣和教導,是有關後天培養的。所以對孩子而言,就算先天不足或有問題,如果有決心的話,父母也可以想辦法去改善吧。所以我便會想到,如果父母可以努力去學習如何教養子女,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給予子女更好的教導和培養。

「風水」一詞,一般理解為玄學上的風水,為迷信之人以風水催財催運,不靠自身努力,但求不勞而獲。但我心想,風水不就是孩子成長的環境嗎?古有「孟毋三遷」,為的不就是為了有良好的環境讓孟子成長,在現代,環境便是居住環境,學校,朋輩等等,這些都會在子女不同的階段對子女有很大的影響。如果孟子命中沒有這樣懂得教養子女的母親,沒有這個際遇可以搬家,孟子也不可能有這樣的環境成長,最終成為偉人,由此看來,首句詩果真無誤。

第二句詩開始為「積陰德」,或曰「積功德」。陰德似乎有關於宗教上的捐獻,尤其是為做錯的事以金錢或物質補救。但我從宏觀去看,不一定是要先有錯失才去積善,平常時候也可以行善,另外,如果說是積德,便一定不會是說謊或不道德的事,因爲如果一個人做了不應做的事,如說謊,便很大機會是從別人身上,得到一些原本得不到的東西,反而是缺德;所以如果說一個人每天都是在積功德,其實這個人是正直誠實的,而且會顧念別人的,為人善良和肯幫助別人的人,其實,便是要品德性格好。這是在「讀書」之前,而「讀書」則明顯地是代表知識學問,可見對一個人而言,品德比學問更重要。

由以上看來,中國的傳統思想,其實真的有其智慧在內,人要隨著年紀長大,多加思想,才能真的參透和領悟其中的道理。

注:在網上去找,找到一首較完整的詩:「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功德五讀書,六名七相八敬神,九交貴人十養生。」整首詩包括了人生最重要的十項元素,其實也可以從非迷信宿命去理解,可謂受用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