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December 31, 2010

「唔洗驚。。。」

前天女兒參加完日營之後,和友人的傭工一同在校巴站等校巴回來。友人的女兒下車後,傭工便遞上茶點,之後,女兒也都下車,女兒見到友人的女兒在吃茶點,便問我可否吃茶點,我便跟女兒說,我們現在回家去,不要在街上吃了,回到家中洗完手才吃吧。女兒便不太開心,但也只好跟我回家去。在途中,友人的傭工見到我女兒不開心,便拿出很多茶點糖果給女兒,女兒很乖,她問過我才取,但我跟女兒說,家中還有很多很多茶點糖果,不拿了,友人的傭工見我不準女兒拿,更繼續勸我女兒拿糖果,最後更說:「唔洗驚爸爸,拿去吧。」我便立即跟友人的傭工說,怎可以跟我女兒說這些話?友人的傭工也知道說錯話,連說對不起。之後,我再見到這個傭工,她也不敢再向我女兒提供糖果茶點了。

其實這傭工的做法,問題已不在是否拿糖果,而是為什麼她可以勸一個小朋友不用去理會她父母,跟著還可以拿到糖果作獎勵呢?我心想,如果長時間給這位傭工來照顧小朋友,不知會把小朋友教成怎樣的品行呢?

有時真的怕其他人給女兒糖果小食,因為如果教女兒凡有人給她糖果都要,女兒可能會對其他人有期望會給她糖果,但是教女兒任何人給都不要,她自己不開心,有時也真的做不到,例如她獨自上學去或參加興趣班遇到其他人,如果有些人給便要,有些人給便不要,這又如何去教她那些人可以,那些人不可以呢?又是另一個問題。有時會想,為什麼很多大人(尤其是沒有教養過小朋友的大人),都不問准小朋友的家長,才決定是否給小朋友糖果呢?不要見到小朋友拿著糖果開開心心,有時為了止哭,便覺得沒有問題,因為問題他們是看不到,都是由父母來承擔和處理。

對於前天這件事,勸我女拿糖果的是位傭工,我可以阻止她給我女兒糖果,但是如果是其他人呢?例如親人或長輩呢?這便變成了一個很難解決的問題,家長要考慮是那些親人,家長和親人之間的關係和互動,會否影響家長和那親人,甚至父母之間的關係和感情,當涉及成人之間的問題,便不再是小朋友的問題,但影響可能更深遠。至於怎樣去解決,便要小心去處理,但最重要的是,怎樣也不要影響父母之間的關係和感情。

可能其他人覺得父母太過小心眼,但是小朋友的價值觀和態度,便是在不斷出現在孩子身邊的小事,觀察大人的處事方法中學到。

No comments: